宝应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宝应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房殿宏
宝应民歌履迹,源远流长。溯本求源,上世纪80年代,我县在射阳湖镇西北潘舍村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遗存丰富,出土文物有石犁、石凿、麋鹿角化石等。大量文物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宝应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物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先民们在宝应这块土地上使用新石器开启农耕先河,繁衍生息。

宝应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民歌,原本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必然产生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由此推测,宝应民歌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产生。这种古老的劳动歌,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不断扩大影响和延伸地域。
劳动创造蕴育了宝应民间歌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咏歌的相关记载,唐诗人李嘉祐《送皇甫冉往安宜》诗云:“津楼故肆生荒草,山馆空城闭落晖。若问行人与征战,使君双泪定沾衣。”《宝应图经》说,此诗句“即指安宜旧治。兵燹之后,满目凄凉,不胜禾黍秋风之感。”可见当时荒凉景象,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众多的民间艺人合家拖儿带女或与三两志同道合者结伴同行,依靠唱“门叹词”沿路乞讨艰难生活。所谓“门叹词”,即乞讨到一户人家门囗,即兴演唱-些吉祥、吉利的民间小调、顺口溜、打油诗或用竹板打节拍说快板词,讨得主人家欢喜给些粥饭充饥,也有一些富户人家赏赐些小钱。
比如“ 黄塍沟,黄塍沟,十年九不收。收一收,不够吃到秋。土脚叠起门,连锅一担到常州。”这就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寥寥几句,就记录下那一段悲惨的历史。他们用这种表演形式远走江南海北糊口谋生,把家乡民歌唱出去,又把南腔北调引进来,丰富了宝应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宝应民歌的雏形风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