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初探(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宝应地处江苏承南启北中心节点区域。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宋、元时期隶高邮军、高邮州、高邮路、高邮府。明隶高邮州。清属扬州府。中华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中行政公署扬州专区、泰州专区。历史上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加之古运河湖泊水系将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氾光湖、白马湖、射阳湖、大纵湖连成一片,通称里下河区域。宝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宝应民歌把苏南韵味和苏北里下河区域乡音融合,形成宝应民歌风格和特色。
据清代《安宜县志》载:“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
何谓“新河头”?顾名思义是指新河的尽头(入湖口处)。“新河头”地处宝应县泾河镇、山阳镇边陲与淮安市楚州区西南部相连。唐李嘉祐有诗为证:“山阳郭里无潮,野水自向新桥。鱼网平铺荇菜,鹭鹚闲步稻苗。秣陵归人惆怅,楚地连山寂寥。却忆士龙宾阁,清琴緑竹萧萧。”此诗足以说明宝应和楚州边境毗邻,也道出当时宝应民歌之广泛而盛行。
纵览历代诗人在宝应留下的诗句可见一斑:唐·储嗣宗有《宿氾水》“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所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釆莲。”的诗句;宋·李埴有“白马湖光绿染衣,兰舟溶漾采紫飞。闲愁不到秋风后,听唱蛮歌月下归。”的诗句;元·张子羽有《过宝应湖》“满湖风浪拍堤沙,雪生黄芦没钓槎。卧听隔船歌白苎,起来和月岸乌纱” 的诗句;明·张稷有“湖上春深湖水多,一湾渔艇五更歌。年来渴思银绐鲙,恨不重沽到薜萝。”的诗句;清·蒲松龄在宝应任幕僚期间游射阳湖时写下“春归远陌莺声外,心在寒空雁影边。翘首乡园何处是,渔歌听断水云天” 的诗句;清·陈式周,宝应县城人,名武臣,号式周,笔名存悔、芜城等,(周恩来总理表兄)曾任上海《申报》编辑、《江苏通志》编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用笔名存悔编写出版《比登临楼笔记》一书下卷有如下记载:近人笔记,多喜志妇儒俗歌,不亊雕饰,而实含至理。吾邑乡间有亊栽秧,歌声盈耳,虽村俗无稽亦殊,嫋嫋有致。曾记其一,云:“红豆柯,绿豆柯,叶儿蓬松角儿多,姑嫂二人来摘角,拍手打掌笑呵呵。我问姐儿笑甚事,笑的光棍无老婆。有老婆、无老婆,破斗淘米外头多。”纵上所述足以说明宝应民歌自唐至清,源远流长。
明清以来,宝应境内有130多种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正常流行演唱的有《孟姜女》《四季游春》《虞美人》《梳妆台》《小放牛》《谈煤调》《下河婆》《三十六码头》《叹五更》《十劝郎》《十二月调情》《手扶栏杆》《花鼓调》《花船调》《跌断桥》《跳槽调》《打牙牌》《陪送调》《卖油郎》《调兵调》《下河调》《月儿渐渐高》《大补缸》《小补缸》《四季相思》《下盘棋》《八段景》《杨柳青》《小放牛》《打菜苔》《哭七七》《梨膏糖》、《硪号子》、《五更鼓儿咚》、《小光棍》《李玉莲》《泗洲调》《小扒锄》《四季颂》《小寡妇上坟》《诉苦调》《偷情调》《侉侉调》《劝郎调》《麒麟调》《锄头调》《馒头调》《反清乡调》《叹五更调》《骂韩德勤调》《二姑娘倒贴调》《乡下人上街调》《栀子花调》、《五更京儿里调》、《十恨调》《十劝调》《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姐儿香》《西凉月》《山阳鼓》《泾河鼓》等六十多种曲调。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