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焦虑矛盾型”个体缺乏对愤怒的控制力(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近年来,有许多与米库林瑟类似的研究表明依恋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例如,库克发现,依恋的安全水平与具体的人际关系有关(对母亲、父亲和爱人的依恋各不相同),依恋的安全性受个体依恋对象的影响,并且依恋安全具有互惠性(当个体感觉依赖他人很舒服时,他人也因依赖他们而感觉很舒服)。
学生们经常问我:“依恋类型能改变吗?”答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达维拉和科布研究发现,1岁以后,儿童的依恋类型发生了诸多变化,足以说明依恋的变化与几个变量有着意义联系。法尔利研究发现,从1岁至6岁间,个体的依恋发展较为稳定(相对较小的变化),但是在其他四个年龄段,包括1岁至19岁,呈现出中等和适度的不稳定性(可感觉到的变化)。
对大众感兴趣的概念的首创性研究。“嫉妒”只是霍妮的诸多观点之一,这一研究走在她那个时代的前列。她的观点要早于人本主义者的许多观点。与阿德勒一样,霍妮对患者的治疗不只是为了实现弗洛伊德所说的“内省”,而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成长(Cresti,2003)。
“人类基本上是非理性的”,这是由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较为著名的观点,而霍妮早就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
正如埃利斯提出的“手淫”概念所反映的那样,霍妮认为有些人常遭受强迫性规则(tyranny of the shoulds)的支配,强迫性规则是指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体必须做某事,必须做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做的任何事情,必须做别人期望的任何事情,而不是做自身的本性使然的事情。深受这种疾病折磨的人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寄生虫,为了追求他们无法理解的难以捉摸的完美,必须永远蜿蜒前行。
霍妮(Horney,1950)在书中写到:“忘记你自己实际是个可耻的动物;这是你应该做的;要做到这一点,理想自我是最关键的。
你应该能够忍受一切,理解一切,喜欢每一个人,总是具有创造性·.....”这种规则支配着个体,以致他如果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会感到焦虑和愧疚。“他应该是最诚实的,最慷慨的,最体贴的......他应该是完美的爱人、丈夫、老师......他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国家......他应该永远不会感到受伤害,他应该总是内心平静。”他应该是别人认为的任何“那种人”,而从来不是他自己。
毋庸置疑,我们中的许多人也被这种“规则”束缚着。霍妮认为,摆脱这种束缚的第一步是认识这些束缚我们的“暴君”,然后我们可能开始承认我们追求的完美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实际上阻碍了我们的自我实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