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侯麦《夏天的故事》,向没有恋爱的二十岁报仇(5)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众所周知,电影是个“烧钱”的行业,且不说经常爆出天价的演员出演费,单是设备、技术和相关的人员装备,就是非常可观的支出。胶片电影时代,一部电影胶卷的支出要占到整体预算的10%-50%不等。数字电影时代, 35毫米专业大机器成为电影行业标准,相关的配备规模惊人。但是,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拍摄方便,新浪潮电影大师候麦坚持用16毫米“非专业”摄影机拍摄。在他的拍摄现场,“只有一个摄影师,一个录音师,一个全能,最多还有另一个自由人。”
还是侯麦的剪辑师说,在拍摄《夏天的故事》时,摄制组在海滩上拍摄真实的日光浴者和游泳的人,几乎没有谁注视摄像机,人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奇。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候麦的阵仗并不是很大,有谁会多注意熙攘的人群中一个教授模样的老头和一个拿着小摄像机的年轻女人呢?
我在看电影时特别留意了一下,成年人的确不会侧目多看,但是那些屁大的孩子们,都会好奇地多瞧上一眼。想象一下,侯麦与他们对视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种眼神呢?
往往都是如此,透过电影去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境遇,或者爱,或者死,代入个人感情,为之唏嘘动容。侯麦的影片是少数让我更多愿意透过影片去揣摩创作者心理的片子,导演并不在作品中寄托明显的个人情绪,但是他的个人风格却又无处不在,顽强深刻。
侯麦擅长使用自然的声音和光线,《夏天》里这一点显露无疑。听说他特别喜欢带着walkman到室外去采集自然的声音,诸如教堂的钟声,郊外的狗吠,清晨的鸟鸣。剪辑时,再把这些声音加入音轨。
“声音以及其意义,我喜欢将他们淹没在电影氛围中就像在生活当中一样。现在我也越来越喜欢运用那种直接的声音,我认为这样在电影中的效果会更好。歌唱的鸟儿只能是在那一时刻歌唱的鸟儿,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虔诚的直线追求。”
让我敬佩的不仅是侯麦身上的知识分子气息,还有他的“清醒”,他在拍摄之前就知道用什么样的题材、人物、对话、音乐来构建一出生活戏剧,在完成之后他也知道,自己的作品吸引的只是一部分观众,参加活动和电影节并不会刺激票房大卖,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