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秋分:阴阳相半,稻秀齐(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不过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普及,月亮的神秘色彩也渐渐褪去,玩赏清秋明月,吟诵诗词雅句,抒发感物怀人之情,已成文人时尚。宋代以后,世俗色彩更加浓厚,祭月的日期也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据《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因此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为“月夕”。月夕之名,显然与古代秋分“夕月”有关。宋代此日放假,南宋杭州的中秋夜活动更是热闹,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户,纷纷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人家也会登上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市井之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却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是不眠之夜,城里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旧时中秋夜,苏州城里家家户户摆宴以“酬佳节”,赏月之余,还会以当夜天气晴雨来预测来年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的阴晴状况,若见浮云遮月则来年元宵节必下雨,俗谚有“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是夜,女子还要在家中拜月,关于此俗,各地叫法颇为不同。苏州无锡一带俗称“斋月宫”。朗月当空,女子们在庭院内摆上供桌,供上香烛、月饼、菱藕、柿子、栗子等。斋月宫必得烧斗香。烧斗香,又称“烧天香”“上天香”等。斗香,是一种大香斗,用线香编成,四方底,上大下小,状似量米用的升斗。斗面上有纸扎的月宫,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十分精致。斋月宫时,点燃线香,焚于月下。无锡一带人家还将用纸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成圆锥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燃尽后被点燃掉。老人们说,烧斗香是为了祈求月宫中的嫦娥赐予人间太平,保佑家人永不分离。烧斗香之后,长辈们就将月饼、果子分给孩子们吃,一些顽皮的孩子则会走家串巷,向邻居讨要自家没有的点心果子来品尝。
此外,浙江衢州的民众会凑钱备办糖、米果、茶等供于月下,名为“拜月婆”。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则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庆元有“拜月娥”之称,妇女祭拜时口中要唱歌谣:“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娑婆树。娑婆树上挂紫微,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保男保女接宗支,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月娥出来免灾星,家中添财又添丁。”以此祈求家庭幸福美满、人丁兴旺。月夜放歌并不鲜见,清人邹袛谟《中秋京邸》诗曾写道:“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