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古井——试析臧克家《三代》的形式和内容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村头的古井——试析臧克家《三代》的形式和内容


作者:梁守刚,党员、乡村教师、省优秀教师、市教学能手、教育硕士,爱好文学、体育,喜欢在老家的土地上种树养树,喜欢看小学生在校园里追赶嬉闹,喜欢听清晨教室内孩子们的读书声。
村头的古井
试析臧克家《三代》的形式和内容
文/梁守刚
象征派、朦胧派诗歌,多用象征、隐喻、通感等艺术表现手法,好为风雨骤起似的意象转换。这些艺术手法的应用,始读,也使眼目因奇而一新。但这些手法同时也自迷漫成一片雾障,常常使人的欲深层欣赏的目光颇难穿透雾霭触及那卓然孤立的内容(思想、情感、美感)花朵。无奈,读者也因欣赏不到花之娇容而把诗书弃之一边。与象征派、朦胧派相对,另一些诗歌全然抛却那些迷朦的表现手法,使自己的深情长恨真知灼见如涸河之石历历展露出来,扫之一目,便尽在眼底,试着玩味,则直白,索然,不能给人阔大的想象空间。读这两种诗,虽有收益感触,但须臾又被一种遗憾淹没了。一句话概之,这两种诗歌都具有一种不可避舍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有机溶合不能同时震憾于人的缺憾。读臧克家的《三代》,这种缺憾在我的心中却不挂一丝,视其表,小如野草,叶叶含春色,质朴如泥土;
透其里,思深胜海,厚达千寻,情似橄榄,品味无穷。
通盖全诗,短短三句,这三句却象三棵挺拔的白杨亭亭立于黄土之上,构成一幅高远、卓然、古朴的立体风景,情真意诚让人尽读其简单、质朴的美。从首至尾历历21字,字字却如璞玉,娩于山野,成于自然,无一丝俗人刻意雕琢的拙迹。“孩子、爸爸、爷爷、泥土、流水、坟茔、汗水”作者选取入诗的这些意象,都是从小至今在我们身边所熟识的,都深深地埋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读到这些,我们感到如些熟悉,如此亲切,如此血脉相连。这些意象很容易碰触我们的心灵,我们很容易走进诗的深处。
《三代》生于臧克家的笔下,也是生于乡村的泥土。那质朴的意象,简概的诗型极易碰击农民儿子的感情,一读到那些句子,不加深思,无须酝酿感情,便足使人乡愁翻滚,由此可知,诗的形式已具有了不仅“表意”而且“带意”的功能。我们不妨把诗的形式喻成村头的古井,看是否贴切。村头的古井,不知凿于哪年,在岁月和风雨里默然不语,井边几株古柳,普普通通,井沿上的几块青石,平平静静。可只有在这普普通通、平平静静中,我们才能找到质朴、幽远、亲切,才想到只有这古井长伴着农民的发展史,血泪史。这古井虽简古,却能让人亲切,让人愿走进,让人易动情。这首诗的外部艺术形式不正是这样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