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没大没小的为什么:给孩子的哲学启蒙课》(7)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出于很多偶然的原因,后来我成了一名哲学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重新读到那些问题,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哲学问题。“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里,不在那里?”这些在哲学中叫作“同一性问题”,属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是我”的问题,那么可能会出现如下的场景:你去年在银行存了一笔钱,到了今年,银行找借口说“你不再是去年的你”,而不再承认那个账户里的钱是你的。可想而知,任何时代如果没有检验同一性的标准,社会将会乱套。
而“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宇宙会在哪里结束”看似是一个宇宙物理学的问题,但根基上还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中,何谓“时间”,何谓“开始”和“结束”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此提出过著名的“二律背反”命题。
说“阳光下的日子会不会只是个梦?”“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东西,会不会只是假象?”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领域——既然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感觉会出错,那么如何保证我们的认识是可靠的呢?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恶存在,是不是真的有坏人存在”,则是道德哲学(伦理)中的典型问题。
而“为什么,我在有我之前不存在?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我不再是我”则是一切发问的根基——当我提问的时候,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我”的存在。然而人终有一死,人死后“人”还存在吗?人类的各种思想流派和宗教信仰都尝试回答或证明这个问题……
原来,会发问的孩子已然是哲学家了。
成年人不再提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遗忘。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就是回忆。孩子发问,长大了遗忘,成年人不再提问——这似乎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如何能走出这个宿命式的循环,是我作为一个教师一直在想的问题。
当我看到王歌的这本《没大没小的为什么》的时候,心中不禁产生了一种同行的赞叹——终于有人做这件事了,而且还唤醒了孩童时的好奇心——这些问题我小时候都问过!
很多哲学的普及读物都以哲学家(流派)或者哲学史来串联,其实对普通人而言,哲学的第一动力恰恰是一个质朴的质疑,一次好奇的发问。
这本书中就包含了很多孩童式的提问,例如“我可以说谎吗?”“梦有什么用呢?”读完这本书,我个人感觉它不仅仅是给孩子的,也是给家长和成年人的。最好的阅读方式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阅读,阅读之后最好还能有发散思考、讨论和辩论。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孩子回答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值得追问却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回答,还蕴含了另一个功能,那就是让成年人重拾童心。有时候成年人难以和孩童交流,并非因为孩童的幼小和无知,而是因为成年人的偏狭和势利。美国心理学家加雷斯·B.马修斯就曾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说:“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束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