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这4位教授,就是明证(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梁启超54岁时的留影
梁启超常说一句话:“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1929年1月19日,他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6岁。同时,留下了他未完成的学术著作《辛稼轩年谱》。
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来清华任教,是受梁启超的推荐。
当时,曹云祥问梁启超:“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有何著作?”
梁启超回答:“他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
曹云祥说:“那恐怕不行。”梁启超当即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教授对陈寅恪的种种赞誉,曹云祥马上同意聘用。
陈寅恪曾游学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精通英、法、德、日等二十余种语言和文字,甚至有些文字已经死亡,连本国人都少有人认识。
关于学习外语的心得,陈寅恪认为,重在一个“诚”字。就在他担任清华导师以后,仍然坚持学习西夏文、蒙古文、梵文等。
在清华时,陈寅恪是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合聘教授。由于他名气大学问深,每次授课,不仅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就连吴宓、朱自清等教授都听过他的课。因此,他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讲课有个“三不讲”原则,就是书本上有的、前人讲过的、自己讲过的,他统统不讲,只讲新东西。在学术方面,他一生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从不媚俗,从不随波逐流。
陈寅恪的画像
陈寅恪晚年患有严重的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后双目失明,依然睁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69年10月7日,他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
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
1925年6月,赵元任应聘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一职,他为何能够担此重任?原来赵元任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多国语言,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早在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演讲,担任翻译工作的就是赵元任。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方言来翻译。在前往湖南途中,他跟着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就会用长沙话来翻译,以至于有人和他攀老乡。其实,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赵元任都常会被当地人认作“老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