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影评(5)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1.3
“你”“我”“他”之于电影观众
由电影《双子杀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影射出的“你”“我”“他”把三者折射在电影观众的观影空间上,是其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本身作为一个视觉对象在电影荧幕中的一个符号化隐喻。同理,在影院的观影关系中,在以观众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其“我”就相当于主体的观众,“你”就相当于客体的电影。然而这里的“他”在相较于前文中所提到的“他”就有区别。这里的“他”一指荧幕里的作为观众的缺席的客体的他者,其不像拉康镜像里的自己,“观众在银幕上是缺席的:这与镜子前的孩子相反,因此,他无法与作为客体的他自己认同,而只能与独立于他的客体认同。”【3】也就是说,观众在影院空间里,要达成和荧幕关系的认同是通过荧幕里面没有观众自己的他者的认同,是与电影中呈现的客体的人物和故事的认同,这个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又来自于观众个体的经验和对自我先存主体性的认知的认同。
反过来说,也就是与作为“我”的他者认同。

《双子杀手》影评


电影《双子杀手》作为一部高帧率技术拍摄的电影,其极度纵深感的3D效果配上极度细节和清晰的视觉画面让一切的客体都变得放大,以一种极度真实的姿态营造非真实的虚幻,从而构成观众的主体性想象,实现电影本身的造梦功能。可是这样视觉化的立体电影在与观众的协调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毕竟现阶段这样高分辨率的电影还不太爱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就像李安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大家不喜欢3D,不喜欢电子,不是3D不好,而是3D和观众的生活经验的关系没处理好,我也在琢磨怎么拍,在一步步地学习。”也就是说,观众在观看这一荧幕的“他者”时,其是在以怀疑的姿态来对待自己先验的主体,是观众自身先验的主体认知和生活经验与电影的客体故事和人物自身的矛盾。
《双子杀手》这部高分辨的电影纵观全球就只有李安导演在冒险尝试,观众对3D 4K 120帧的“新事物电影”接触的时间不够多,经验不够丰富,自然其认同度就较低。自上映以来,电影评论界里就掀起了广泛的评论热潮。根据艺恩票房数据显示,其主要的观影人群集中在20-29岁的青年群体。青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要比年龄稍大的人群高,由此,电影《双子杀手》没有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的原因便迎刃而解。另外,观众作为自己的主体,在与纯知觉活动的、警觉的自己认同时:作为被感知物的可能性条件,作为现存的一切的先验的主体,其自身在影片所传递出的关于克隆的故事在离自身的现实世界很远的基础上,观众与自身客体经验的“他者”互动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认同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