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红楼梦》,曹雪芹还写过一本制作风筝的专业书!(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周朝;有人认为起源于汉朝;在唐代,禅师用影人演讲佛法;而宋人笔记中,充斥着大量影戏内容的记载。我喜欢起源于汉朝的那种说法,因为有趣。相传,汉文帝时,宫女抱着太子在窗前玩耍。为了逗太子开心,聪明的宫女将树叶剪裁成人的形状,活灵活现地映在纱窗上。这种灵机一动的取乐游戏,成为皮影戏最初的萌芽。
北宋时期,出现了以素纸制作的影人。后来,羊皮或驴皮取代素纸,真正的“皮影”诞生了。因为流行地区和剪影原料的不同,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土影戏,风格和类别各异。明清时期,影戏鼎盛,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影人雕刻技艺炉火纯青,所用材料多为牛皮和羊皮。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皮影流派,分别为陕西华阴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的北方皮影和临安“绘革社”的南方皮影。而在北京地区,不仅寻常百姓喜爱皮影戏,达官贵人也乐此不疲,王府、宫廷里经常有皮影戏演出。康熙年间,王府里有自己的影戏班子,并制作了王府专用的影戏箱子,观赏皮影戏成为时尚。
在京西,皮影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据说,慈禧太后60寿辰时,西北重臣董福祥进京祝寿,带来了陇东地区的一个皮影戏班子。后来,这个戏班子的王姓艺人留在了京西,在民间传授皮影技艺,使京西皮影融入了西部皮影元素。2009年,京西下苇甸村在一座老宅发现了半箱旧影戏道具,被认定为康熙或乾隆年间的遗物。有人据此推断,早在明末清初,下苇甸皮影戏就已出现。在北京地区,皮影戏分为东西两派,而下苇甸是西派皮影戏的发源地。
现在,京西皮影非遗园有个袖珍人皮影艺术团,也经常进行皮影戏演出,但演出的剧目与当年的下苇甸影戏班完全不同。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新编原创了多部大型皮影剧,譬如《圆明园传奇》《少年孙中山》《红楼梦》《白雪公主》《红孩儿》《寻找抗日小英雄》《曹冲称象》等。这些剧目多次在梅兰芳大剧院、海淀大剧院演出,获得观众好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艺术团完全由特殊人群组成。所谓袖珍人,是指艺术团的40名演员平均年龄22岁,平均身高只有1.26米。在他们的生活区,屋顶上有四个白色的大字——皮影人家,栅栏上另有五个白色的大字——袖珍人部落。这些袖珍人童颜童声,开朗乐观,是皮影艺术的忠实继承者。
遥想当年,皮影戏于乾隆三十二年传入法国时,被称作“中国影灯”,何等风光。尽管时过境迁,电影、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主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我依然祈望皮影戏能够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因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里有我们民族艺术的根。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