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的2020,会掉入大基金的“金钱陷阱”吗?(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换句话说,医疗AI在一段时期内,恐怕还是只能靠国家扶持的“奶娃”。
首先,从全球企业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能够刺激基金管理者的技术概念,比如智能外骨骼、新药研发等等,都无法在明年就直接走入应用场景。
举个例子,目前AI在影像科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病灶检测当中,无法实现从检测结节、进行分析到出具诊断报告的一体化进程,也就难以在临床真正落地。
资本对技术概念的盲目热衷,遇上应用端的冷脸,很有可能让投入直接凉凉。
其次,AI医疗也存在创意分配不均的问题。比如在较为成熟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对眼部、肺部进行识别,更容易实现较高的准确率,导致眼部筛查等项目扎堆出现。而针对肺结节、脑出血、肝脏等复杂领域,以及医务人员工作强度更大的领域,反而少有切入。这也进一步导致在垂直算法、数据积累层面与国际医疗AI公司拉开了差距。
在产业发展路线图上,科技公司、医学企业、基金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的具体需求可能都各有不同,也进一步提升了基金方向的难度,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有时候金钱的诱惑,也是一颗产业的“毒饼”。想要真正取得良性发展,资本的“大跃进”显然无法实现这一时代重任。
遥望2020,医疗AI的商业价值出口
既然如此,2020年最有可能率先出位,在商业效益与技术价值上实现突破的会是哪些潜力股呢?
老龄化
用人工智能进行诊疗,显然还不足以打开终端场景。但辅助缓解社会的老龄化危机,或许将是中国AI医疗的有效解决方式。
以邻国日本为例,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居世界前列(接近国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于人工智能切入老年医护领域的创新十分关注,比如提供精神安慰的数据狗,针对失智症患者的沟通工具等等,都开始在日本消费端出现。
而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在近年来跌至历史低点,未来五年内死亡和移民人数将超过中国的出生人数,这意味着,老人的护理费用也会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智能音箱之外,未来数年内的老年陪伴场景,还有哪些AI硬件拥有机会,是值得遐想的存在。
主动健康
日益增长的经济条件与人口规模的矛盾,让中国在医疗资源紧张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难度更加复杂。即使有人工智能加持,机器人辅助手术、高精度图像诊断等等,也无法强有力地替代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如何让医护工作者保持合理的诊疗强度,是一个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