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名叫维特的少年在读些什么|张珊(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莪相是苏格兰民间文学的代表,而德国的知识界除了崇尚其他国家的伟大天才,也渴望着属于自己民族并能开创新风尚的人物,因而从哈曼和赫尔德开始便倡导回归民间,建立并张扬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十八世纪的德国,邦国林立,并不是统一的民族国家,可以认同的国家只存在于观念、文学艺术和语言之中,思想界人士迫切地想要为德意志寻找一个精神归宿。这种寻求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呼声也在维特的阅读中有所体现,那就是克洛卜施托克。
克洛卜施托克是维特与绿蒂阅读书目中重合的一项,克洛卜施托克对于现代中国读者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哪怕熟悉外国文学史的专业读者,也未必知道这个名字。维特与绿蒂第一次相见时共同参加舞会,暴风雨来袭时舞会上的男男女女为雷声雨声所惊扰,绿蒂在窗前凝视,听着春雷,望着春雨,闻着雨中泥土的芬芳,忍不住激动万分,克洛卜施托克的名字也脱口而出。尽管绿蒂没有多言,维特立马想到了萦绕在绿蒂脑际中的那首壮丽颂歌,亦即克洛卜施托克的《春祭颂歌》(Die Frühlingsfeier,1759),此刻维特心中的感受是“她仅仅用一个词儿,便打开了我感情的闸门”。(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25页)可以说,二人通过克洛卜施托克的这首颂诗第一次实现了心意上的相通,维特对绿蒂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二人的关系更有了几分相互懂得的知音之意。
为什么克洛卜施托克会成为二人情感进展的重要节点呢?对于克氏的身份,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克氏是当时仍然流行于欧洲的感伤主义(Empfindsamkeit)的代表作家。感伤主义,又称重情主义或主情主义,从这两个名称便可以看出感伤主义对情感的偏重,即反对把理智放在首位,强调直觉和情感的力量。对感伤主义的偏好和二人对克氏的崇拜也能看出狂飙突进运动对自然,尤其是情感上的自然的强调。但是,克氏与狂飙突进运动的联系不止于此,广义上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哥廷根林苑派之所以能够形成,就是因为这几位代表作家都以克氏为上,对他极为尊奉,而“林苑”之名就来自于克氏的诗《山丘和林苑》。同时,崇拜和效法莪相这股浪潮的最早的发动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克氏。而且,克氏是歌德之前最杰出的德语抒情诗人,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创始人,他的出现开创了德语诗歌的新时代,因此可以说,克氏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德语作家。
克洛卜施托克的传记作家蒙克尔(Franz Muncker)曾对他这样评价:“当时克洛卜施托克被他的同时代人神化……不过,我们也知道,是他通过他的作品创立了我们的近代文学,我们的艺术中的那些最有意义的和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于受到他的启发才产生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将他当做真正的天才的伟大作家大张旗鼓地经常不断地加以赞扬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民众,对他的这种赞扬更多来自我们民族的最伟大的精英,他们的判断我们不敢轻易反对。”(范大灿《德国文学史 第2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0-121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克洛卜施托克成为维特与绿蒂关系深化的重要契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