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里的刀子》:一部迷人的“民族志”电影(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嘉宾舒浩仑看来,《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非常民族志的电影。在导演王学博眼里,他没有在创作中直接去思考民族性的深刻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故事里的老人和他们的生活之中。“我讲的就是一个老人,对民族文化我不会去深入了解,也不会去做大量功课,因为我的视角是在外面的。我其实就在观察,什么触动我了,我就去写什么,去拍什么。”他认为,人性是共通的,无论民族志与否,大家感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非职业演员和极简美学
《清水里的刀子》在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后,评委会主席跟导演王学博赞扬了影片主演、扮演马子善老人的杨生仓,“你下一部电影还要跟他合作,他有一张国际化的脸,形象和埃菲尔铁塔坠落一样,沉甸甸的”。现场,也有观众称赞起这位非专业演员的表演,他们察觉到影片的很多细节都是通过他的动作神态去表现,也感受到这位老人做动作时的那股泰然自若。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
在拍摄前,王学博和副导演每天都会和老人聊天,让他慢慢记住台词,而现场指导的方式更像是电影《刺客聂隐娘》那样的拍摄状态,“很多戏都是拍完了,过了十多天,换个方式再拍一遍,想让演员更多地自己去进入,然后去捕捉他。”
整部电影采用了极简的方式去表现。台词少,音乐更是没有,甚至还罕见地采用4比3的画幅。摄影师王维华掌镜,杨威担任美术指导,台湾著名剪辑师廖庆松帮助操刀剪辑,声音设计则由《推拿》的富康指导。金牌主创班底在电影语言上做了最大程度的艺术探索。
整部作品构图考究、画面干净,呈现出一种静穆的韵律感,导演以古典仪式般的电影语言表达“洁净”和“生死”这样的宏大主题。
舒浩仑评价,“很多镜头就像一幅画,几个光从外面打进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导演王学博回应有两个原因:一是让整体视觉追随老人的心理,同时用极简的方式让观众看到画外的东西,留给观众思考空间;二是这个比例更接近欧洲古典绘画,这也是他的美学追求。他接着讲到,自己偏向用一种交响乐的方式去创作电影,即便全片没有使用音乐,里面的风、雨、雪、雾也都成了音符,让整部影片营造出像交响乐的韵律感,“这些音符一组合起来,就不是简单的现实的纪录片感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