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聚变”科普简史(二):日本以系统性方法取胜,谷歌紧随其后(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近三十年的经验证明,成功的主要关键在于样品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最重要的是微米到纳米级(百万分之一毫米)尺度上的详细结构。
“冷聚变”效应是否会发生,以及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样品晶体结构的精确几何形状、缺陷和杂质的类型和密度、它们在晶格中的位置、表面特征等。
在普通工业生产的金属中,不同批次的微观结构和纳米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这么说,钯不是钯。" 没有两根钯条的微观结构是完全相同的,每一根钯条的结构中都保留着它整个形成的信息。

“冷聚变”科普简史(二):日本以系统性方法取胜,谷歌紧随其后


东北大学凝聚态物质核研究中心负责人、日本著名“冷聚变”科学家岩村康弘教授(Yasuhiro Iwamura)
由于这种情况——再加上未能在样品中获得足够高的氢密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过去重现冷核聚变实验结果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
因此,日本科学家们在“冷聚变”专用材料的"工程化 "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所使用的生产方法使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样品的纳米结构成为可能。
NEDO计划实验采用了由铜、镍和钯等元素的各种组合合成的金属复合粉末,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嵌入较大(微米大小)的锆和氧化硅颗粒中。
为了证明其可重复性,在神户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实验室里,采用了从单批次生产的氧化钯镍锆粉末样品进行了独立的平行试验。这两个实验室都观察到了超过10天的持续过剩放热现象。这两个实验室的数据在定性和定量上都很相似。

“冷聚变”科普简史(二):日本以系统性方法取胜,谷歌紧随其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