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铁齿丘吉尔都难辨是非的德累斯顿大轰炸:将欧洲文明中心炸毁,关注度胜过广岛核爆(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1943年,弗里曼·戴森被征召入伍。当局发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把他派往轰炸机司令部。这是一幢红砖结构的建筑,坐落在奇尔特恩丘陵,就在白金汉郡海威科姆镇外。戴森的宿舍离小镇很近,每天早上他都会骑车上山,经过五英里到达轰炸机司令部。有时,他在去那里的路上,一辆豪华政府轿车会从他身边经过,后座上是亚瑟·哈里斯爵士。
戴森入选轰炸机司令部的作战研究部门。他入职时恰逢1943年7月一次长达八夜的突袭行动,英国空军在汉堡上空成功引发一场罕见的城市大火,火势几乎达到一英里高。戴森所在的部门负责处理所有轰炸任务的数据分析,不是指被炸毁建筑的数量或引起大火的面积,而是指机组成员的死亡率,以及如何降低这可怕的减员率——其带来的恐惧笼罩着每一个飞入黑暗夜空的飞行员和机组成员。
有没有什么因素把被击落或在半空中爆炸的轰炸机联系在一起?戴森回忆说,当时,飞行员和机组成员得到保证,飞行实操经验越丰富,他们就越安全,一架轰炸机完成的架次越多,机组成员就越能熟练地避开德国精锐防御部队可能带来的所有危险。戴森分析了未返航飞机的统计数据,呈现在他和同事面前的是痛苦的事实:经验对生存概率没有任何影响。一名在敌后腹地飞行过29架次的飞行员,和刚开始飞一样,都可能变成闪亮的橙色火球。当他们飞行达到30架次时,这些机组成员只有25%的存活率。在任何一次空袭中,平均都有5%的飞机失踪,因此,在数百次空袭之后,死亡人数不可避免地上升。
在戴森的世界里,几何定理过去只出现在黑板上,如今却成了关乎生死的问题。轰炸机司令部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理解机组人员在空中面临的所有危险。在1943年和1944年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认为那些没有被敌人火力击中却爆炸了的飞机,是在半空中与其他飞机相撞。由于轰炸机编队紧密,且需要全体出动,这就意味着这种接触有时难以避免。
但还有一个致命的危险因素,轰炸机司令部还没有意识到。有时,飞行员执行任务回来后,会提到让他们脊背发凉的印象,他们感觉德国战斗机不知怎么就隐形了。戴森推测,德国人可能实现了一个曾经只存在于理论的技术:不是隐形,而是为他们的夜间战斗机配备可以调整角度向上方发射的机载武器——最佳角度在60度到75度之间,所以在下方飞行的敌机就仿佛隐形了。他是正确的。德国人完善了技术,他们称这种新式夜间战斗机为“斜乐曲”。
戴森并不局限于刻板的办公室工作,他多次亲自驾驶飞机,在夏日的高空飞行,进行航空实验。他对自己的个人处境毫无不满,对那些年轻机组成员的支持也丝毫没有动摇。但在1943年和1944年,当亚瑟·哈里斯选择更多的德国城市作为高爆炸药和燃烧弹投放目标时,戴森开始质疑轰炸作战的道德准则。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