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风”:如何被塑造成了一个看不透的谜?(10)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与风的对抗,就像表现暴风雨的音乐和眼泪一样,都是奥西恩文学的典型形象。这就是勒内在谈到“风暴月”时大声宣布的:“我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在风、云和幽灵之间战斗的战士。”
然而,读遍此类描述,天气敏感度最高的头衔毋庸置疑属于两位法国作家:曼恩·德·比朗和莫里斯·德·盖兰(Maurice de Guérin)。我曾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前者在《日记》中对每日天气情况如下雨、刮风、晴天的准确记述。他总是被对天气的“忧虑”所困扰,天气状况决定着他的情绪,给他带来活力或忧郁。例如,1813年2月12日,“天气晴朗……温暖的南风”,第二天,“下雨。西南风(暴风雨)。我在焦虑和沮丧中醒来”,但到了第三天,2月14日,“下雨,刮风,天气温和”。接下来的三天,《日记》中都记录了风。有时候,比朗还会说明风的温度。比如,2月28日,“冷风”“内心的混乱持续存在,我觉得自己很不在状态”。
相同类型的叙述此处不再引用太多。有时,对天气的描述会更加精确:例如,1815年4月14日,天气晴,但“刮起了冷风……空气回寒,不再有春天的气息:这变化……影响了我的头脑。我纠结于此,感到痛苦,并且无法工作”。在五、六月间,比朗经常记录风的存在,无论风伴随着雨水还是晴天。他记录道,“变幻不定,大风。我一整天都很不舒服”。
日记中是否记录了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情绪、健康状况、专注程度、反思或冥想的状态。克劳德·里施勒(Claude Reichler)强调了比朗的多变、间歇、意识流动和不可捉摸等特征。
这些也都同样是风所具有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有必要指出,比朗正是贝尔热拉克地区“医学宪章”的起草者,而我们也知道,风在这类文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如果说上文叙述展示出了曼恩·德·比朗对风的本质的敏感性,他的这种敏锐却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莫里斯·德·盖兰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则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位年轻的浪漫主义者就风对自身的影响做出了最深刻的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比曼恩·德·比朗更长的篇幅来介绍他。
1833年5月23日,盖兰在一封写给他的朋友雷蒙·德·里维埃(Raymond de Rivières)的信中,准确地描述了自己对天气的敏锐感知:
不幸的是,我的心灵状态会受大气的影响,这一点是稍有迹象可循的;但不管这影响多么轻微,在阴霾多雨的日子里,大气的影响对我来说仍是一个负担,而当天空放晴,我如释重负,感到内心的宁静,伴随着喜悦,驱走内心最沉重的悲哀和黑暗。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