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记忆》:深入非洲的又一个起点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如果从加缪算起到古尔纳,非洲已经有八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但正如非洲辽阔的地理版图,其文学版图也正由于古尔纳的横空出世而更加完整,这一点在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中已初现端倪。小说将背景放在20世纪60年代的桑给巴尔,虽只有薄薄的百余页篇幅,但内容涉及宗教民俗、民族解放运动、国家独立、种族矛盾等非洲特有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引领读者跨越时空与文化的差距,透析殖民主义给非洲大陆及其人民烙下的伤痛。《离别的记忆》在艰难的离别与碎片似的记忆中重启非洲往事,笔调低沉而阴郁,尤其对底层贫民的生活描写,反映了受殖民影响而衍生出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直接引发了非洲社会普遍面临着的困境——迷失、无助、无望……
小说主人公哈桑生活在桑给巴尔东部沿海一个村庄的底层家庭,父亲暴戾放荡,母亲软弱隐忍,兄弟姐妹们或迷茫或堕落,生活弥漫着因暴力导致的破碎和灰暗。16岁的哈桑试图改变,但招致父亲的一顿毒打,个人的渺小与抗争的受挫贯穿小说始终,营造出绝望无助的情景特征。哈桑的父亲年轻时就是个“麻烦制造者”,他作为家中的权威人物,营造了整个家庭的阴郁氛围,他将个人经历的社会不公变本加厉地加诸家人身上。哈桑父亲的暴力倾向并非个例,书中其他几个男性角色对待家人的方式也让读者深深震撼,书中男性角色极度扭曲的行径传递给读者难以名状的纠结:他们一方面每日祈祷向善,一方面却无法自控施暴欺凌。他们成为古尔纳笔下社会问题的代表性反映:妇女地位低,教育质量差,普通人再努力也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人们对此却习以为常……社会的不公导致这些男人遭受了种种不幸,受尽压迫与欺辱,宗教已无法解救他们千疮百孔的灵魂,只能以向身边人泄愤为排遣方式,自己的不幸又导致了更多人的不幸。
被殖民的历史只教会他们以武力解决问题,以更加粗暴的方式应对自己受到的粗暴对待。扭曲变态的人格和行为与历史影响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并以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作用于历史进程中的人,而这些人又成为这段悲剧历史的直接塑造者和受害者。
“离别”与“记忆”也是小说的两个关键词。家庭、社群和解放都没有给哈桑带来希望,离别成了他人生继续下去的最大内驱力,他一心想着离开令他羞愧痛苦、备受折磨的家庭和故乡。哈桑努力学习,试图通过考试拿到政府奖学金,鼓起勇气向父亲承认自己想要离开的想法,在看起来无望拿到护照的情况下,他还是每天坚持去移民局。离开是年少的哈桑内心一种坚定的想法和追求,他想要逃离令人窒息的生活。在离开之前,年少的哈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他单纯地认为,逃离故乡是救赎、是希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