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一种沉沦的音乐,就得有一种沉沦的绘画(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他根据法国两位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圣-科隆布与马林·马莱有限的史料推演了一个关于音乐、孤独、决绝与等待的故事。圣-科隆布是个天才的音乐家,一辈子待在宁静偏僻的乡间,不愿入宫逢迎达官贵人,也不曾写下任何作品。他的两个女儿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了维奥尔琴演奏家。然而求学青年马林·马莱的到访打破了父女三人的隐士生活。马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接近老人,接近梦中的音乐,而老人则用一生的沉默来回应他。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尽管情节做了很多改编,但基尼亚尔文字里的那种曲折幽怨、孤独至深的复杂感觉基本保留了下来。
而在另一部作品《音乐课》中,基尼亚尔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马林·马莱的生平。这是一个因为变声而不得不陷入另一种命运的男孩的故事。基尼亚尔用哲学的沉思方式分析了声音的气味与形状,探索了声音的吸气、舔舐与哺乳功能。他还在另外两个故事里,从变声的角度解释了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又围绕中国历史里伯牙和成连的故事,渲染出了一番奇异的梦境与思考。

既然有一种沉沦的音乐,就得有一种沉沦的绘画


《音乐课》,帕斯卡·基尼亚尔著,王明睿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从某个角度来看,基尼亚尔笔下的故事都是关于孤独的故事。基尼亚尔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孤独的。一岁半的时候,他就曾进入某种“孤僻”阶段,十六岁时又经历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孤僻时期。童年的他不但有口吃问题,还患有厌食症。他曾这样谈起自己童年以来的“孤僻症”:“这种沉默寡言毫无疑问促成了我走向写作,促成我走向这样的一种和解:在寂静中进入语言。”因此,他的孤独又往往是寂静的、黑暗的,这从他的一些作品的题目中就可看出,《口吃的存在者》《寂静的祝愿》《留在嘴边的名称》,等等。《罗马阳台》里的莫姆也是如此,一辈子什么都不说,躲藏在自己的影子中,躲藏在黑白色的真理中。但这正是基尼亚尔的艺术,正如莫姆的定义:艺术应该体现出冬天里蜂蜜的黏稠,雕纹追随着阴影,阴影追随着光的强度,“一切皆在一个单独和唯一的方向上流淌”。
作者丨杨司奇
编辑丨李永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