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一场概念的游戏|PingWeb3专栏(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奈飞早期时的哈斯廷斯,对带宽难题的“解决方案”是邮寄光盘|图源:网络
你看,web3是一个筐,不同行业的大佬都把自己的畅想往里面装。
但web3与web2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首先,web1.0、2.0的本质是对于正在发生事情的一种解释,而web3注定是一种“先验式”的预言。
严谨地说,在2004年web2.0被广为人知的时候,web2.0所讲述的技术现象已经存在了七八年的时间。至少在1997年,Jorn Barger就成立一家叫做robotwisdom.com的博客网站,并正式使用了“weblog”名词。
而等到2004年的时候,像维基百科、谷歌这样的服务商,早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中流砥柱。而在中国,博客大巴、博客中国这样的网站,也已经很流行的。
这些新生事物,都不是因为web2.0这个概念才诞生的。相反,web2.0以略微带有一点迎合意味的姿态,“事后诸葛亮地”解释了他们的诞生。
但当人们最初热衷于讨论“何为web3.0”的时候,却成为了一种话语权的争夺战,陷入了一种漫无边际地讨论。
其次,web3话语权的争夺战中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主流”特性。
虽然大公司的舵手们都尝试提出过自己的畅想,但显然这些都止于论坛间的闲谈。在Meta之前,也没有哪一家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正式将web3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方向的。
毕竟一家成熟站位的公司,都更希望强调自己的愿景和定位:
奈飞希望自己是一个最好的流媒体公司,苹果希望知道自己是最佳的智能硬件公司。这些简单清晰的定位,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竞争优势;而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儿,只会抬高自己业务的理解成本。因此,相比于技术概念,技术本身的竞争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更重要。
但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新的概念意味着挑战大公司、获得融资款的捷径。
最近一个颇为出圈的小视频可疑说明,在当时各个不同主体对于web3.0这样新概念的态度:
在2007年《赢在中国》栏目视频中,有一名台湾创业者李宗恩带着一个自称是“web3.0”的互联网项目,向马云、熊晓鸽、史玉柱在节目中进行路演。
·李宗恩想要一个新的革命性概念圈钱,而当他抛出web3这个名词的时候,马云等人都调整坐姿、身体微倾,聚精会神地听;
·但其实李宗恩的web3项目,就是利用内容形态和算法创新,做所谓的“洗脑式广告”,类似于今天的小红书——显然难以在2007年落地成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