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法国的文物是如何“逃亡”的?(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元首”视察空无一人的法国街道
阿道夫·希特勒,标准的斜杠青年。
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畅销书《我的奋斗》作者,一个死不悔改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需要忍饥挨饿的“流浪画家”,天资平庸的风景画家,一个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两次入学申请的人。
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掌握权力之后尤其注重搜集各国艺术作品,建立专有的审美。
焚毁他不喜欢的现代主义作品,囤积古代奇珍异宝和稀世画作。甚至自己设计了一条包含“元首博物馆”的宽敞街道,并命名为“林兹计划”。
为此,德国军政处专门成立了一个“艺术管理部门”与各个博物馆对接,接手各种博物馆藏品供德国高官们挑选。
希特勒与“林兹计划”沙盘
在这样的“精准打击”下,在战乱中的法国卢浮宫、苏联埃尔米塔日、英国大英博物馆等作为各国国家象征并保存稀世珍宝的文化机构,同大量难民的处境一样,孤立无援、任人盘剥。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文化官员无一例外的选择转移文物。
大英博物馆先后在伦敦和威尔特郡的采石场建立防空洞保存转移来的文物和书籍。
苏联作为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斯拉夫国家则更加惨烈。
1944年,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饿死一百五十余万人,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百多万件文物却在博物馆员工的保护下完好无损的转移到乌拉尔东部的防空洞中。
列宁格勒埋葬平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