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陨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去世|离经叛道的行为主义者(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环境、行为和人的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过程包括我们大脑处理意象和语言的能力。
尤其是他引入意象这一概念之时,他不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行为主义者,而是走向了认知主义。
1、 波波娃娃实验
班杜拉最著名的实验是1961年的波波娃娃研究。在实验中,他制作了一部电影,片中一名成年人在殴打一个波波娃娃,并叫喊着具有攻击性的话。这部电影随后向一群孩子放映。之后,孩子们在一个放着波波娃娃的房间里玩耍。那些看过暴力电影的人更有可能去击打娃娃,模仿电影片段中成年人的动作和话语。
阿波波娃娃的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背离了行为主义一贯的信念:
所有行为都是由强化或奖励导致的。
然而,在这波波娃娃实验中,孩子们没有得到任何鼓励或激励去打娃娃,他们只是在模仿观察到的行为。
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观察性学习,并将观察学习的要素分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很早就开始质疑,用“强化”来解释人类的动机。
他认为强化操作不是强化反应,而是为构建结果预期提供信息。
当一个人对于结果的信念不同于现实时,行为受强化的控制效果很弱。
因为要产生预期结果,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如果个体没有发展出或者并不能意识到
自身的能力,就会影响人们的动机和努力行为。
在他看来,自我效能感是人类动机和行为的基础。
“自我效能感减少了预期的恐惧和压抑……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会付出多少努力,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厌恶体验时,所展露的坚韧性。“
三、写在最后
人类学习是一项深刻的社会活动。
班杜拉关于学习的愿景不仅仅是认知意义上的知识获取,它还包括培养我们的自我信念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在一生中实现自我发展。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