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想象的文学世界——幻想文学的价值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张生珍 刘江
自英国爱德华时代开始兴起的幻想文学,在数百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巨大发展。所谓幻想文学,其基本概念是多种相似但却具有不同艺术追求的非写实性文学类型的统称。对应汉语“幻想”一词的英文为“fantasy”,源于拉丁文“phantasticus”,意思是“显出(呈现出来)”“弄清(弄明白)”,《牛津英汉词典》则将其译释为“幻想出来的东西”或“荒诞的或不现实的念头”。追溯其源头,虽说该文类不及其他文学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深厚,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幻想文学的研究热潮从法国迅速蔓延到其他欧美国家,在众多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产出了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西方学界也凭借这段历史成为该研究领域内的“领头羊”,中西方视域下的幻想文学研究现状不尽相同。但不论国内外,以往幻想文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其发展历程、叙事方式和主题等维度,而对于幻想文学如何折射现实社会的考察则相对缺失。
英美现代幻想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也错综复杂。笔者拟从幻想文学如何折射现实问题,服务现实目的出发,考察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诲等价值,以服务我国外国文学学术话语建构和文学实践。
折射社会现实
幻想文学中所包含的现实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亚于写实主义文学作品,只是通过隐喻性的表达手法,将特定历史语境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颠覆现实的想象世界呈现出来,是现实世界被打破重组后的产物。采用幻想叙事的手法,以“话语游戏”讲述荒诞离奇的故事,以天马行空的诙谐方式记录实际生活,通过伪装的方式模糊了读者与作品间的界线,让读者有机会站在幻想与现实的裂缝中,感受着同时存在的两个世界。这种不确定性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使其能够意识到幻想文学中所呈现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真实世界中。
幻想文学大师J.R.R.托尔金和C.S.刘易斯笔下的少年主人公经常面临艰难的抉择,因缺少成年人的指导或保护,他们不得不依靠一己之力,做出选择并担负起责任。像其他20世纪儿童文学作家一样,刘易斯创作的《纳尼亚传奇》系列通过奇幻叙事手法帮助儿童远离黑暗而艰难的生存现实,远离恐惧和暴力,寻找到幸福。《纳尼亚传奇》的启示就是坚守道德且勇于伸张正义,承担责任。当刘易斯把四个兄弟姐妹塑造为英雄去拯救整个世界时,他也想证明所有孩子都具有普度众生的能力和潜力。
幻想文学以一种令人更舒适的方式,与孩子们分享黑暗、可怕的主题,如战争和死亡。儿童幻想小说的作者拥有“发动战争的绝对权力”,而这种绝对权力带来了一种隐含的责任。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作者旨在培育青少年对战争的理性认知。20世纪中期两位同时代的作家C.S.刘易斯和J.R.R.托尔金对战争的态度迥然相异。刘易斯认为出于正义可以发动战争,他将反对派妖魔化,从而将他们的彻底毁灭合理化。在绝对的善恶斗争中,道义问题就容易被忽略。相反,即使是出于正义而发动的战争,托尔金也避免将其描绘成能够为主人公带来光荣和自豪的途径,而是更多地呈现了战争造成的无法修复的悲剧。显见的是,托尔金以一种比刘易斯更为恰当的方式来思考战争的道德问题。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