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澳渔村:海边的“浮城”往事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新华社香港11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洪雪华朱宇轩
伴随着喜庆的民乐和锣鼓,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婚礼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一对新人甜蜜相拥,乘坐挂着红布的舢板,驶过大澳涌行人桥,沿着水道缓缓抵达婚礼现场……
水上人家,以海为生,以船为家,一艘小船承载了他们的苦乐年华。为了延续传统婚礼习俗,从2000年起,大澳乡事委员会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水上婚礼。
今年10月下旬,港珠澳大桥开通,大澳成了“距离大桥最近的村庄”。沿着山路阶梯抵达虎山观景亭,游龙般的港珠澳大桥便映入眼帘,令人叹为观止。
曾经的“水上人家”如今渔民变导游
站在大澳涌行人桥往下看,只见三两只船停靠在岸边,船上整齐地摆放着数十个座位。“这些船是专门载游客去看港珠澳大桥和白海豚的,渔民们现在变成导游了。”大澳乡事委员会主席刘焯荣介绍说,部分大澳渔民自发成立客船公司,将渔船改造成20多艘游客船,寻求转型。
香港电影《浮城》讲述一个普通香港渔民成长为社会名流的传奇经历,影片中水上人家的画面,也是昔日大澳人生活的写照:一家人蜗居在一艘小船上,漂泊在一片汪洋大海上,海望不到边际。
在大澳,水、陆两种居住形态和谐共生,生活在棚屋或者渔船上的人们自称“水上人家”。然而,上世纪50年代末,大澳渔业式微,这些“水上人家”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渔民们没有很多鱼可捕,只能另谋出路。”刘焯荣回忆说。
目前,大澳约有100多间店铺,大部分为花胶店,还有小吃店、手工艺品店。沿着永安街、太平街,一股独特的腥咸气味扑面而来,挂在店铺门口的鱼干和花胶、摆在摊位上的虾酱,成为游客们必买的大澳特产。店老板热情地吆喝着,言语间有着水上人家的直爽。
76岁的黄来敏在大澳太平街经营着一家花胶店,他当了近40年的渔民。“12岁我就出海捕鱼,常年住在船上。”黄来敏说,“后来鱼变少了,我们卖掉了渔船,上交捕鱼证,拿着补贴离开这里。”
上世纪90年代初,黄来敏离开了大澳,到市区成为一名搬运工。退休后,他还是回到这片熟悉的故土:“祖辈们都是大澳渔民,我还是想回到这里继续生活。”
“幸运的是,大澳拥有天然的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业也许是大澳人生活的新出路。”刘焯荣说。
“百年渔村”棚屋承载大澳兴衰
棚屋是大澳的标志,是18-19世纪渔民们的智慧结晶。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澳共有10个棚屋区,而一场严重的火灾烧毁了二涌、三涌、沙仔面三个棚屋区的部分棚屋。“有些居民不愿意放弃原来的住所,他们又原地重建了。”刘焯荣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