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大智若愚(3)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它的派生词“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它们表明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展出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在中国古代的为人处世中,“大智若愚”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有一次饮酒醉到不知昼夜,问他左右的人,“尽不知也”,又问贤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于是也装作昏醉,“辞以醉而不知”。
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广结天下豪杰,广徕天下贤才,拥有足以和魏王抗衡的政治实力,魏王也不得不让他三分,可是当他公然“窃符救赵”,违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受秦兵压境威胁的赵国,建立巨大功勋之后,却使魏王难以容忍,秦国马上施以离间之计,促使魏王剥夺了信陵君的实权。魏王担心信陵君威望犹在,有朝一日会东山再起,仍然视作心腹大患,信陵君为此“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减轻魏王的戒惧。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的第一感觉难以产生好感,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对它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对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就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是任重而道远的担当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愚公移山》是大家熟知的故事,用大智若愚来评价愚公再合适不过了。事实上,愚公到了九十高龄才决定移山,是他几十年来策划的一个计谋。愚公几十年来一直在揣摩天帝的脾气,终于在垂暮之年摸准了天帝的脾气,知道天帝会被什么样的情形所感动,所以就策划出一幕专为天帝而设计的“移山”大戏,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搬山”的梦想。这正是大巧者若缺,大智者若愚的真实写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