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题随时代共进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百家号」
在对主旋律精神的承接之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探索出极具风格化的美学表达新方式,大量优秀的独立电影人开始在国内外影坛展露锋芒,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已然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题随时代共进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七年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出品达47部,涉及18个民族。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侧重直接传达国家意识和民族政策,涉及多重主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表现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推翻阶级压迫,实现民族解放。如李俊导演的《农奴》(1963)通过西藏农奴强巴世代为奴悲惨命运的终结,歌颂解放军入藏后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将藏族人民从水深火热的黑暗现实中解救出来的光辉历史。《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内蒙春光》)(1951)、《金银滩》(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等影片,在民族解放主题中增设惊险刺激的反特情节,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在解放军帮助下团结起来,共同迎来解放和新生的光明前景。《摩雅泰》(1960)、《景颇姑娘》(1965),则在民主改革背景下揭露了封建迷信的罪恶,在传达民族解放主旨的同时,展示了少数民族妇女的解放问题,刻画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女性形象。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着眼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紧扣时代主题,表现在党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同胞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的繁荣景象。例如,电影《草原上的人们》(1953)、《闽江橘子红》(1956)、《绿洲凯歌》(1959),均以各族同胞满怀热情投身于国家和家乡建设事业的光荣历史,来展现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积极追求。《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等影片,在对封建剥削者的鞭挞中,颂扬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善良的美好品质,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解放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现代化观念的语境中进行新的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得到了蓬勃发展,类型表达也更加丰富多元。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虽仍聚焦于党的领导下各族同胞积极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但在叙述方式上转以微小叙事展现时代命题,民族地区崭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成为电影表达的重心。同时,在电影空间叙事上,通过对少数民族党员和返乡知识青年的人物形象塑造,实现党的形象与国家政策在地化表达。如《幸福之歌》(1981)、《叶赫娜》(1982)、《相约在凤尾竹下》(1984)等影片,在男女青年的爱情叙述中传达了人们主动建设美丽家乡、争做边疆新主人的美好意愿。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兼顾文化反思与人的解放的命题。如电影《青春祭》(1985)、《猎场扎撒》(1984)、《盗马贼》(1986)等,以极具探索意义的叙事风格与影像表达,对社会历史、道德伦理等进行反思,突出了人们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