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狂拿诺贝尔奖背后:对当代科技的巨大贡献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来源:格隆汇
作者:邱丽婷
来源: 半导体行业观察
10月9日,当地上午11:45(北京时间下午5:4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化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自2000年始,日本几乎就保持了平均每年都有一人的节奏,有的时候几年没有,但很快就会有一年大爆发同时几人入选,而且领域基本都在物理化学,生理医疗这些理科领域。
此次获奖的锂电池可以说是一项改变了世界的发明。它的出现,让便携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成为可能,更成为正在开启的智能汽车时代的原始密码。回顾过去,日本为世界科技发展所做的远不止于此,半导体领域尤盛。
诺贝尔奖获得者回顾
1949年,汤川秀树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在阳质子和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1965,朝永振一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的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量子力学的发展让人类知道金属材料拥有良好的导电与导热特性,而陶瓷材料则否,性质出来之前,人们对于四周物体的认识仍然属于较为巨观的了解,那时已经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半导体材料。
1973年,江崎玲於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明了由隧道结制成的隧道二级管。隧道二极管的发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固体中的隧道效应。
1981年,福井谦一获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籍科学家,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0年,白川英树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主要贡献为导电高分子的研究。 由其主导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为薄型轻质电池和手机显示屏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未来高分子聚合体电池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高分子电线可深入各个家庭,高分子IC芯片问世将成为可能,其势必成为一个掀起21世纪材料革命的主力。
2010年,根岸英一与铃木章获诺贝尔化学奖,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将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