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泉州遗产点:洛阳桥(4)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河滩上竖立的石板,是人工养殖海蛎的设施。历史照片上对这一养殖活动也有记录,至迟在19世纪,这种养殖活动就已经很普遍。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会还会向您介绍这一养殖活动的特殊功效。
【镇风塔】
圆锥形塔叫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后,现存为1935年修复。
【中亭建桥碑刻】
碑刻大多是记载洛阳桥在宋代始建后,在宋、明、清、民国(12-20世纪)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其中1607年泉州大地震后太守姜志礼书的重修碑,记载的是比较大的一次修缮工程。这些碑刻的记载是古桥真实性的重要佐证。
【保护标志碑】
洛阳桥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保护碑。
【建桥技艺:“筏型基础”“养蛎固基”】
除了前面讲到的浮运架梁以外,洛阳桥建造的另外两个工程技术。一个是“筏型基础”,古桥在建造前,先在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这一构造类似于现代建筑构造中的“筏型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我们看到桥墩部分被建造为船尖造型,这有利于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另一个技术是“养蛎固基”法,在桥基建造后,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了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洛阳桥首创的“浮运架梁”“筏型基础”“养蛎固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桥梁史的一个创举。这些精妙的工程技术共同造就了这一工程奇迹。
桥墩那个大石板是宋代的基础,上面那个顺丁叠砌的基础是明代李五增高的桥墩。
【万安桥巨石】
“万古安澜”巨石: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李待问所题的“万古安澜”石刻,取渡江平安之意。洛阳桥所在地原为万安渡,故桥又别名“万安桥”。 “万安桥”三字为宋代刘泽书。
【滴水弹琴】
这里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中亭以北第二桥洞上,并排七条大石梁,每逢朔望潮荡,江水击桥,七条大石梁咣当作响,宛如七弦之声。
【洛阳江】
洛阳江是泉州仅次于晋江的第二大河流,位于泉州市的东北部,由此东流汇入泉州湾。“洛阳”“晋江”的名称都是中原的地名,也是古泉州与中原地区密切的文化关联的实证。
【保护修缮措施】
洛阳桥在宋、明、清历代均有修缮。
1993-1997年,开展了古桥的保护性修缮,严格按照原形制、原工艺、采用本地花岗岩对桥墩、桥梁板、栏杆等残损部分进行修复。这一修缮措施确保了古桥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使千年古桥得以延年益寿。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