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记忆——南京:城市之光(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二期工程的纪念馆展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纪念馆前半部分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
纪念馆的一二期,主题分别是“生与死”和“古城的灾难”。断壁残垣、遇难者名单墙、人形雕像。而三期工程除了有哀悼之意外,还凸显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新建的胜利广场,又被称为“九九广场”,一方面是因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另一方面因为从空中俯瞰,广场边的两条路径像两个9,象征圆满。胜利之墙是围成了半圈的铁红色墙体,象征着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迎来抗战胜利。灰色立柱与中间的椭圆广场代表着“万众一心”,而建筑东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
比起原馆的肃穆感,新馆希望让人记住悲恸的同时,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与“和平的实现”。新馆希望呈现的“胜利”主题则通过一条叫做“胜利之路”的参观路线。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仪式感是民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验。
二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级的公祭活动。通过国家公祭日的方式,把这样的历史事实,从个人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的高度,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人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南京之痛,国之痛。
30万条生命,是一座城市的悲,一个国家的痛,也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创伤记忆。
这场大屠杀从来没有被忘记。
自1994年起,南京市开始连续举办仪式化的纪念仪式,从市级到省级最终在2014年成为国家级的祭奠仪式。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后,南京主动担当,以国家公祭为统揽,每年都积极策划在国内外举办一系列和平主题活动。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自7月7日起,南京举办“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活动、“南京国际安全区”公益徒步活动、“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四大类28项主题活动,悼念死难同胞,祈愿世界和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