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入门必备心理学名词解释「精挑细选」(11)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30、犯罪心理类型化
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分类标准和理论。国外的分类标准较繁杂,最常见的有依据犯罪人分类和犯罪行为分类两种。我国的基本分类:一是按犯罪人分类,如按性别、年龄、犯罪经历、精神状态等分类。二是按犯罪行为分类,一般有按刑法规定的标准罪名分类;按故意与过失分类;按犯罪的组织形式分类(如团伙与单人犯罪);按犯罪实施形态分类(如预谋、机遇、冲动犯罪等);近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者多主张多元分类法,即按欲求指向性和犯罪动机分类,可分为物欲型、性欲型、情欲型、信仰型、集合型等犯罪类型;同时兼顾上述两种基本分类法。
30、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有如下特征:(1)犯罪人需要强度的无节制性和放纵性。其个人需要无止境地发展,恶性膨胀,超越了个人条件及违背社会法律规范,常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2)犯罪人需要内容的低级性和偏异性。主要有:低级下流的性需要;恶性膨胀的物质需要;卑劣反动的政治需要;情绪偏执的精神需要,如报复、妒嫉、仇恨、逞强好胜等。(3)犯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的非法性。
31、犯罪征兆
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前的某些征候、苗头或异常表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相应的外在行为表现或者显露出某种犯罪倾向。掌握犯罪征兆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观察、谈话、活动产品分析、调查访问、心理测验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人际关系、精神状态、语言行为、对物质或对异性追求、学习、工作和劳动等诸方面的异常表现。一般情况下初犯的异常表现突出、犯罪征兆明显、易被察觉,因其犯罪心理结构尚未稳固、处在复杂的矛盾之中,焦虑反应明显、心理活动激烈;再犯者因有犯罪经验,行为隐蔽、善于遮掩、以假象蒙骗,不易露出破绽、较难察觉,给分析掌握犯罪征兆带来困难。准确地掌握犯罪征兆对预防犯罪、案件侦破有重要作用。
32、犯罪者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因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亦称不健全人格。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犯罪者的人格缺陷与健全人格相比。
具有以下特征:(1)认知水平低下,缺乏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2)需求欲望强烈,难以自控调节;(3)接受反社会道德标准;(4)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持轻蔑态度;(5)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并采取一厢情愿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6)冷酷无情、粗野肆虐,富于攻击性的性格;(7)正确意志薄弱;不能抑制消极减力情绪的滋生蔓延;(8)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9)意志取向偏于错误和违法,能在违法犯罪活动中忍受挫折和痛苦而坚持下去;(10)具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