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上天,毛主席提了4个要求,个个难于上青天(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固体火箭将是送卫星入轨的“最后一棒”,火箭的发动机是其中技术含量最高、设计制作要求最高的关键部件。
谁都不会想到,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研发成功的。
功勋设计师陈克明就是当年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主要研制人员之一。
1965年,陈克明带着一群年轻人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
在这里,他们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土坯,盖房子。
在极其简陋的研发条件和生活环境下,陈克明他们还经常要面对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危险。
他们总共进行了19次试车,直到第14次试车时才突破关键技术,取得来之不易的成果。
在此之后,发动机连续6次成功运行,所有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从启动发动机研制到成功发射,陈克明攻关团队只用了不可思议的3年时间。
1970年4月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进入2号发射阵地。
在随后的两天里,火箭通过了垂直测试、各分系统测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70年4月24日21时,陈克明完成了对固体发动机的最后一次检查,最后一个撤离了发射塔架。
35分钟后,随着一片遮天蔽日的火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带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
10分钟后,中国自己研发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进入了轨道。
“抓得住”-长缨在手,缚住苍龙!
卫星研发人员都非常喜欢毛主席的诗作-《清平乐·六盘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科研人员正是发挥了这种藐视一切困难、攻坚克难的大无畏精神,才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主席这首诗中的“苍龙”指的是国民党及其一切反动派。
在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科技人员要攻克的课题是如何“缚住”上了天的人造卫星。
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的工作更复杂、更有挑战性。
卫星在轨运行必须可跟踪、可操作。
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观测和控制系统。
以测量方式为例。
人造卫星通行的测量方式主要有无线电观测和光学观测两种,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无线电设备有三种:单脉冲雷达、比相干涉仪和多普勒测速仪。
如果用前两种设备,优点是测轨方法比较成熟,性能稳定,出错概率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