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创作的前前后后(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刘巧儿》被改编拍摄为电影后,成为当时全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影片,“刘巧儿”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孔厥,原名郑志万,字云鹏,又名郑挚,1914年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他自幼爱好文学,14岁时在《少年》杂志上发表《镜儿捉贼记》,并获奖。抗战爆发后,他在宜兴任《抗战日报》编辑,并参加上海文化界战地服务团。1938年夏,他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1945年间,他先后任鲁艺文学系研究员及助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沈毅、孔厥为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受苦人》《父子俩》和《一个女人的翻身故事》等,期间,他还创作发表了长篇弹词《刘志丹》等。
小说诞生在安新
受党委派,袁静、孔厥从延安来到冀中。袁静担任妇女干事,参加过土地改革运动等,她与孔厥在晋察冀边区文艺协会创作组共事期间,合作撰写了中篇小说《血尸案》和歌剧《兰花花》。1947年,袁、孔二人决定遵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加深入群众,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写出一部反映冀中地区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起初由孔厥、秦兆阳、袁静3个人合伙创作,但只写了18万字就感到文思枯竭,再也写不下去了,遂准备推倒重来,这时秦兆阳退出合作。1948年,袁、孔二人决定深入安新县白洋淀体验生活,以便进一步挖掘、收集素材。之所以选择白洋淀,是因为那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3年即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1927年夏便建立起淀区第一个党支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者,大长了我中华民族的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
◆雁翎队轻舟飞桨,水上进军。
因袁静在妇联工作岗位上身染疾病,与她熟识的安新县妇联主任马淑芳前来看望好友。在与马淑芳的闲聊中,袁静获得了创作灵感。袁静后来在《关于〈新儿女英雄传〉的创作》一文中写道:“我偶然和我的好友——妇联主任马淑芳同志聊起她参加革命的经过。马淑芳同志的不幸遭遇和曲折的奋斗经历,引起我极大的同情和兴趣,使我有了想要塑造这样一种妇女典型的强烈愿望。我好像发现了新的矿藏,说服了我的合作者。”这个合作者就是袁静后来的丈夫孔厥。此后,袁、孔二人一道深入采访安新县的领导干部、雁翎队员等,掌握了大量素材。然后,他们来到保定市莲池这个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住下来,开始全力以赴进行构思酝酿。动笔之前,他们共同制定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八字“奋斗目标”,既要使认识1000个字以上的人能够看得懂,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听得懂。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