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炼金师”寺山修司:短歌是孤独的文学|一诗一会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语言的炼金师”寺山修司:短歌是孤独的文学|一诗一会


寺山修司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跨界奇人。电影评论家四方犬田彦在《日本电影和战后神话》中如此形容寺山:“他首先是一名传统的诗人,同时又是一名赛马评论家,另外还是1960年代最不光彩的先锋戏剧导演。”大众更为熟知的是作为导演的寺山,他的代表作有《抛掉书本上街去》《死者田园祭》等。1967年,他创办实验剧团“天井栈敷”,巧妙运用肉体、影像、音乐和诗的语言革新了小剧场的表演美学,其作品中反叛传统价值观的力量也成为日本战后一代青年人重要的思想启蒙。
但正如四方犬田彦所说,寺山修司身为诗人的一面不可忽视。他从12岁开始发表诗作,17岁组织全国学生俳句会议,19岁获得“短歌研究”新人奖,被誉为“语言的炼金师”。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都与诗歌紧密交织在一起。二战结束时,寺山刚满十岁,他的父亲因征战而死,母亲为维持家计曾将他寄送到不同亲戚家,战后又跟随变动频繁的美军基地辗转各县。对于寺山而言,他的青春是在废墟和瓦砾上展开的,举目望去,“太多事物都已死绝”,即便想要向周围寻求新事物,也找不到自己所期求的。在强烈的孤独与压抑之下,俳句和短歌成为了释放思想的出口。
1957年,寺山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予我以五月》,收录了早期的诗歌、俳句和小品文,随后他又陆续出版《空中有书》《血与麦》《死于田园》等歌集。当时,短歌在日本已经日益衰落,少有年轻人创作短歌,寺山却是反潮流者之一,直到70年代他才正式与短歌告别。他曾说,自己想歌咏的是“明确认定的事”,因此,“作为诉诸自我对生的希求的一种方法,我在所能飞跃的范围内,将蒙太奇、对位法等各种方式都贮入了自己的巢中。”寺山以饱含感情的语言歌咏着年轻人的青涩世界,在他看来,短歌是孤独的文学,但若想不拘泥于他人和传统,保持指向自身内心生活的强大精神,就必须珍视这份孤独。
作为寺山修司进入歌坛的幕后推手,作家中井英夫认为,寺山的短歌虽然很少得到正面的讨论,但他显然在少年时代就确立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许多作品中展现的青春形象,如今读来依然鲜活清新。近日,《寺山修司青春歌集》中文版由浦睿文化推出,经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中选取部分短歌,以飨读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