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直击丨“消失”的毛乌素沙漠(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榆林县(今榆林市榆阳区)东城墙被沙湮没,形同沙海“孤岛”,流沙蔓延至城南50公里的鱼河峁。榆包公路全部被埋沙底,榆溪河床因流沙填充高出地面1米,时有决口。沙区所有河流终年浑浊,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1.9亿吨。整个区域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据史料记载,榆林城曾三次因为风沙之害被迫南迁。
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牛玉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防沙治沙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合国“拉奥博士奖”获得者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回忆道,治沙之前,风刮起来,卷着黄沙,遮天蔽日,屋外的人看不见路,屋里的人也要点灯才能看见东西。
1974年靖边杨桥畔镇引水拉沙(资料图)
“你不治沙 沙就要治你嘞”
面对“沙进人退”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地区便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治沙探索。康智钦说,从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解决在沙地里种树的技术难题开始,榆林当地的治沙已经进入到围绕资源大规模开发,从解决生态瓶颈问题入手,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榆林涌现出了补浪河女子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郭成旺等先进集体与个人。
“你不治沙,沙就要治你嘞么,治沙是为了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治沙让牛玉琴获得了诸多荣誉,但谈起治沙的初衷,牛玉琴坦言就是为了吃饱饭。牛玉琴说每年春天种庄稼,风一来,被风吹走,被沙子掩埋,种下的庄稼不打粮食,让人吃不饱饭。
“所以政策允许承包沙地后,我就承包了,就想着把沙治好了,多种点庄稼,能吃饱饭,长远点的能穿个好的。那会儿出门连个衣裳都没有的,考虑的就是过好光景,也没考虑过什么荣誉。”牛玉琴说道。
牛玉琴说治沙不是一代人的事,“我之后还有儿子,儿子之后还有孙子、重孙子,治沙这个事要一代一代干下去。”从1985年承包一万亩沙地起,时至今日,经牛玉琴及其家人所创造的绿洲已达11万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