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之歌》,是怎样写成的?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第一部描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史的
优秀长篇小说,
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中
激起了巨大反响。
林道静、卢嘉川、林红、江华……
这一个个青年布尔什维克的鲜明形象,
定格在人们心中,
启示着年轻读者: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
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与时代相连接,
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
《青春之歌》闪耀着青春和理想的光辉,
深深印刻在中国青年的记忆中,
在几代中国人的青春岁月里,
都有《青春之歌》的旋律在回响。
1
杨沫设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从酝酿到完成,历时六年。
1950年,36岁的杨沫频繁因病休养,在病痛与孤寂中,抗战时期的记忆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有时回忆过去,回忆那些牺牲的战友、老百姓;也回忆我自己年轻时(包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万花筒似的时常在我眼前晃动、缭绕,我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从心上移到纸上。”
“假如有一天,有一本渗透着自己的心灵,打着个人生活、斗争的烙印,也荡漾着青春的火焰的书出现在世上,我想,我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杨沫设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就是《青春之歌》创作的缘起。
△1942年晋察冀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前排左四为杨沫
在当时的年轻革命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中,杨沫的经历是有代表性的。
1931年,杨沫为抗婚离家出走,走上社会,当过小学教员、书店店员。1936年,杨沫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她在冀中一带参加抗日战争,之后参加解放战争,先后担任过县妇救会主任、抗联会宣传部长、报社编辑等。
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地区,干部伤亡率非常高,许多与杨沫有着深厚友谊的战友,三两天前还在一起工作、谈笑,忽然就牺牲了,牺牲时往往二十来岁。
杨沫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回忆他们:《黎明报》刻字员马敦来,圆圆的脸总含着温和的笑;区委书记吕烽,常在夜间与杨沫一起穿行于敌人的心脏,找到群众开展工作;敌工科科长李守正,喜欢文学,与杨沫碰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区长王泰,子弹打光后牺牲在熊熊烈火中,就在牺牲前两三天,还送给杨沫一只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精致的小怀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