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之歌》,是怎样写成的?(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小说出版后产生了轰动性影响,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读者郭开尖锐批评杨沫以同情的态度写林道静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没有写林道静与工农相结合,从而在《中国青年》《文艺报》《读书》等报刊引发关于《青春之歌》的大讨论。
1959年《中国青年》第4期发表茅盾的《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一文,为这次讨论作了总结。茅盾明确肯定了《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林道静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认为林道静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因而,这个人物是有典型性的。”
并指责武断粗暴的批评者:“如果我们不去努力熟悉自己所不熟悉的历史情况,而只是从主观出发,用今天条件下的标准去衡量二十年前的事物,这就会陷于反历史主义的错误”。
1959年下半年,杨沫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小说进行系统修改,补写了林道静在农村的七章,约8万字,增加、修改林道静和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此后又对小说进行整体修改、调整,并于1960年正式推出《青春之歌》再版本。
杨沫曾说:“与其说《青春之歌》是我一个人写的,不如说它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创造更合适,也不如说它是党的光辉历史的自身闪现更合适。”
也可以说,《青春之歌》的写作与反复修改的过程,是杨沫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精神结构、理想信仰、痛苦欢乐与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历程相互契合、相互对话的结果。
3
邓颖超给杨沫写信:
“《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止一次,
小说也看到‘忘食’”
由于小说《青春之歌》产生轰动性影响,小说的电影改编问题成为文艺界关注的焦点。
早在小说出版之前,杨沫的妹夫、导演蒋君超就开始着手电影剧本的改编,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青春之歌》列入拍摄计划,并选好了导演和演员。
由于周扬、陈荒煤等领导坚持由杨沫自己来改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拍摄,上影厂改编和拍摄的请求被否定。
1959年初,在波及全国的《青春之歌》大讨论中,杨沫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把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指示邓拓、杨述等领导“一定要用最好的胶片,把《青春之歌》拍好”。
为了寻找饰演林道静的最佳人选,导演崔嵬在全国发起一场寻找“林道静”的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发动广大群众对林道静和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提出建议,甚至远在印尼的华侨也给北影厂寄来了演员名单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