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到舞剧,传承对先烈的致敬和怀念(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电台重于生命”,这短短六个字,是李侠的原型李白坚守一生的信念与追求。李白,生于1910年,原名李华初,曾先后化名李朴、李霞、李静安,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1岁时,党组织安排他前往江西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并担任班长兼党支部委员。毛主席当时去训练班看望学生,强调无线电的重要性,说它是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从此,李白就坚定了“电台重于生命”的决心,并在此后一生,用生命诠释了这一诺言。
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担任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当时的上海,日寇与汪伪特务麇集,环境极其险恶。
各方纷繁复杂的情况在电影中也通过精妙的敌我冲突安排体现出来。实际上,李白烈士所经历的,比电影情节更加残酷和危险。而用电文与战友告别的情况也发生过不止一次。
他曾两次被捕。1942年9月第一次被捕前,他向战友们连续发送了三个“再见”,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一切的决心。1943年5月,李白经组织营救获释。
抗战胜利后,李白再次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尤其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李白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像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的组建与动向、长江天险的防务、江阴要塞的兵力部署、吴淞口要塞的兵力部署等相关情报均通过电波送出。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第二次被捕,被捕前他发出了代表警报的三个“V”,提醒战友们注意安全。
据李白之子李恒胜后来回忆这部影片时谈到,“电影经过反复酝酿、考证后 , 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摄制完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 都是相当惊人的。因为全体创作人员都被烈士的事迹深深感染了, 他们为影片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李恒胜还记得,孙道临曾对他说过,当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光荣感,“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 能表现这样的烈士 , 把烈士的精神传送到千千万万观众心里去, 这是我的幸福。”
孙道临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使得中国银幕上留下关于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经典形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