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跨越四十年的精神吸引力来自何处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今年的北影节虽然已结束近一个月,但有一部影片的重映依然未得到足够的谈论,那就是美国导演科波拉电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现代启示录》。
持久有力的人文主义感动
国内电影人经常谈《西部往事》《美国往事》《教父》,但是谈《现代启示录》的少。我觉得《现代启示录》的观影门槛略高,观看者精神性的进展开掘的深度,决定了他与这部影片共振的程度。我在20年前看过《现代启示录》,当时的感觉十分粗浅,觉得这部影片有点神经质。但是北影节我重看了这部影片,产生了令人战栗的共鸣。原因究竟何在?当然这个经历与观看的介质有关。20年前在电脑屏幕上观看,而现在是在IMAX银幕上观看,后者将导演所希望传达的一切美学效果都完美呈现和释放出来了——在不同媒介上观看的《现代启示录》,完全是两部电影。

《现代启示录》:跨越四十年的精神吸引力来自何处


▍《现代启示录》海报
我们经常会说,后面这种观看才是打开电影的正确方式。《教父2》和《现代启示录》都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的。你可以看到,这些早年的电影大制作,并没有当下电脑绘图技术(CG)所构成的科技奇观,但是他们都在用传统的胶片创造了宏伟的时间和空间,那个时空为何如此感人?他们的吸引力是如何营造起来的?
也许,最为动人心弦的还是一种富有强度的精神世界的营造。今天我们依赖于皮肤的震颤,依赖于坐过山车、海盗船式的心理惊悚来感受商业电影的快感,而早期的感动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感动,也更为持久有力。
笔者首次观看《现代启示录》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候会觉得《现代启示录》制作完成的1979年是何等遥远,其实不过20年,这和2000年与今天的距离约略相等。但以自我生命的这20年去衡量之前的20年,则能获得非常微妙的时光感受。而今天对于《现代启示录》的观后体验的提升,则不仅仅是由于观看媒介的差异,还在于对某种精神性的体会和理解。
人类永远走在善与恶的绳索上
《现代启示录》是由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黑暗的心》(1899年连载,1902年出版)改编的,《黑暗的心》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现代启示录》完全不一样,后者将故事时间安排在1968年。一个故事场地在越南和缅甸,一个则在非洲,其中的人事因缘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我觉得电影《现代启示录》仍然忠实的遵循了原著的精神。这其实就提醒了一种可能:《现代启示录》里所讲述的一切,其实具有某种普遍性,或者说他讲述的,可能是人类生存的某种母题,在不同时代和地区都会出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