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叫“东征、西征、南征”,为何向北却称“北伐”?(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在古代汉语中,“征”字多用于统治者,派遣军队征讨外敌、平息叛乱的情况,通常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指挥、调度的大规模战争。
沿用下来,“征”字就更多带有褒义。《现代汉语字典》中,对“征”的解释是:走远路(多指军队),可以解释为“正行”,也就是“正当的远行”。
由此可见,“征”便有了正义且气势磅礴的味道。如果出征的一方在道义上占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以“征”来命名。
而“伐”字,在《孟子·告天下》中也提到: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
焦循的正义是这样解释的:
“讨者,上伐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伐”字的演变
这里的“伐”,有“击打”“砍斫”之义。从焦循给出的释义可以看出,“伐”字通常多用于敌对国之间的战争。
可见,用“伐”的战争,多是同一级别的,比如诸侯国之间的割据战。诸侯之间相互声讨,以对方的过错为由发动的战争,就是“伐”。
所以,“伐”字则多用于剿灭反叛、平定内乱、讨伐叛军等情况,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或将领自行发起的局部战争。
从“征”和“伐”这两个词语的使用场景来看,他们各有所不同。再结合中国历史上,各大“征”和“伐”大战可以发现:“征”更加偏重于由上至下发动战争,“伐”则更加偏重于地方间的相互斗争。
二、历史地缘造就“征”与“伐”
东征、西征、南征和北伐,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征伐。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受到历史地缘政治的影响。
东征、西征、南征,在古代中国的征战历史中,主要体现了“四面楚歌”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君主认为,周围的邻国都是潜在的威胁,必须不断地加以制服和征伐。
因此,东征、西征、南征这些战争,都是在中国境内周边地区的征伐行动。
比如,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元年,为巩固周朝统治,镇压商朝残余势力,命周公姬旦东征,当时征服了东方各国,取得显著战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