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已建成225处生态保育小区(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自然教育系统”融入生态保育小区
在建设方面,《指南》提出要根据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育措施,内容涉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物多样性恢复、野生动物多样性保育等,其中针对小型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类群提出了具体保育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中明确要将“自然教育系统”融入生态保育小区。促进周边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育小区的管护、监测和宣教等工作,促进生物多样性数据和知识的共享,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北青报记者在通州区高古庄村的生态保育小区看到,保育设施旁配有说明牌,以便公众了解设施功能。在顺义区太平庄村的生态保育小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设置了“鸟类科普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喜鹊、乌鸦、啄木鸟、戴胜、大鵟、长耳鸮等鸟类的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023年3月4日,“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科普宣教活动”在中关村森林公园开启,15个家庭参与森林亲子小课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意义和保护方法,并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
对话
生态保育小区要尽可能降低人为干预
对于公众来讲,生态保育小区是一项新鲜事物,人类该如何与生态保育小区和谐共生?北青报记者采访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
建设生态保育小区,将对城市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冯达:营造生态保育小区,北京在全国来讲是比较超前的。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提高林地、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减少人为干预,让林地、绿地更多演替成天然林,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减轻林地、绿地的养护压力。
仅以记者对三处生态保育小区的走访,并未遇到小型哺乳动物,很多人工巢箱空置。评价生态保育小区的效果,是否需要经历漫长的保育期?
冯达:生态保育小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这种时间维度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在保育方面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很多结果并非人为可控,要把答案更多交给时间。在监测过程中,可以在生态保育小区内设置红外相机,通过智能监测,观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建立以五年为周期的常态化调查机制,定期对生态保育小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行评价。
请您谈谈生态保育小区和公园的区别,公众应当如何与生态保育小区和谐相处?
冯达:大都市中公园、绿地的开放区域,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游园服务。生态保育小区的主要目标并非游园,而是给野生动物创造更多生存空间。因此除了定期的科研监测,倡导公众要尽可能避免进入生态保育小区,更要控制投喂和放生行为,开展科普活动最好是在小区外围,逐步在生态保育小区的边界区域设置科普展板,宣传自然带营建和管理理念、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最大程度减少人类干扰,当然接受这些理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