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面具背后的藏匿从未消失|热风(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剑、面具、跷跷板,三者作为现代舞《消失》中的物体存在,是侯莹匠心的重要表达。剑,亦是自我,它的摆动、冲刺、躲闪,就是自我的适应、观察、进击与防护。面具,代表着看见与看不见,也是观演之间的心理屏障。观众看不见的,是剑者鲜活的面孔;看得见的,是厮杀的冷酷和力量刺激,满足于“假性生死”的游戏;剑者看得见的,是观者的兴奋与剑花飞溅;看不见的,是观者的血腥欲求和原生野性的抑扬。跷跷板,本是儿童嬉戏的天真道具,却承载两位剑者的剑锋相对。守衡与失衡,成了矛盾世界难以调控的摇摆,是社会生存中无法回避的攻击和抵御本能的化身。
现代舞《消失》,是内心野性与文明之约的人为间离,宇宙空间里的真实戏剧。野性并不会因为文明的介入和界定而消失,文明并未让生物链条的你死我活走开,人类的社会规则在这些面前,近乎伪善和绵软无力。我们一直坚持的改变企图,只是在压制和藏匿残酷的真相,它们从未消失,从未真正改变。

《消失》:面具背后的藏匿从未消失|热风


光,曲,民族语汇
造型光的条块式风格,就像是现代文明对丛林法则的制约,时而明晰,时而淡入淡出,时而交叠昏乱,突出了不同情境和剑者的不同状态,也是强烈的心理暗示,引导观众从直观的清晰与混浊表象,走进似是而非和不断扰动带来的精神不安。
《消失》的作曲Cornelius Berkowitz与声音设计Kevin Polak功不可没,现实的敲击碰撞声,夸大的噪音摩擦音,泛音和电音,无调性的基调,都给了作品灵魂般的支撑。剑身碰撞的金属声,开始是悦耳的,在进入搏杀前的那一瞬间,猛然间夸大刺耳的那声摩擦,穿透耳膜,穿透身体,让神经痉挛。
侯莹在《消失》里的民族语汇意识,也许不是刻意的,却是很有意味的自然流露。当一位女舞者手抚竖倚在胸侧的长剑,头部倾侧与翘起的手势,娇弱感透着中国戏曲旦角的妩媚,但美韵乍现,迅即被其他舞者的介入而冲走。《三岔口》样的打斗,像一面经验的镜子闪倏即逝,留下似曾相识的矛盾张力。
最后的画面落在了寻求平衡。剑者踽踽走向未知,踯躅于支点之上,是对世界的敬畏、向往、探试还是无奈,或是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看到,一切都没能也不会停滞在某个时空,始终在走上或走下。我们无法放弃自己,无法放弃有些无力却不得不继续的文明进化。
(本文图片为《消失》剧照,由侯莹舞蹈剧场供图)
—— END ——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北京日报热风版
新媒体编辑:傅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