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背后,一段属于“金山客”的历史故事,辛酸而美好(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将近3000多座,现存1833座。这些碉楼按功能来分,可分为居楼(当地富人独资建造,用于日常居住)、更楼(在村口、河岸等地建造,用于预警)和众楼(是村里人合资建造,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碉楼按建筑材料来分,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其中钢筋水泥楼最为坚硬,而青砖楼则是集坚硬与美观一身。
开平碉楼可谓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奇迹,是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而在它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辛酸而美好的历史故事。
明朝的“迎龙楼”
所谓“碉楼”,就是把防御用途的碉堡和楼的形状相结合的建筑,在汉代时就出现了,并且广泛应用在乡村地区。但是,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还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现在,我们再看江门五邑地区的地图,可以看到开平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凡是交界处必定是混乱不堪的,“山高皇帝远”,朝廷的政策和官兵根本到达不了,自然也管不了。所以,自明朝以来,开平就成为了“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频发。
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地的百姓被迫无奈,只能在村中修建起碉楼来自保。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氏为了保护家人和保障村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庇护所——迎龙楼,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

“开平碉楼”的背后,一段属于“金山客”的历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迎龙楼造型简洁古朴,并不美观,但异常的坚固。迎龙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的塔楼,四面开有小窗口。在当地,听老一辈人说,迎龙楼保护了他们几代人,躲过了几次的水灾和匪徒,人们称它为“救命楼”。
《开平县志》中记载:政府“出示晓谕,合村庄墟镇市搭盖望楼令更夫轮流了望,一有盗警鸣锣击鼓,齐集救护则各匪无间可称不敢复行觊觎,水陆路如指臂之相使,首尾之相应,官民联为一气地方岂有不安静者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