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向必修课:中国古代的出行文化之礼仪篇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历史向必修课:中国古代的出行文化之礼仪篇


古人对走路的规定主要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交际场合应有不同的走法,其要求较为详细,都在《礼记·曲礼》之中。

历史向必修课:中国古代的出行文化之礼仪篇


如:“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意思是走路不要显出傲慢的样子,站着不要偏用一脚而歪斜,坐着不要伸开双腿像簸箕,睡觉不能趴着。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意思是说在布幔或帘子外走路不能小步快走,在堂上或手持贵重的玉器时不能小步快走。堂上走路应用细碎的步子,堂下走路则可以大步走。
在室内走路不能双臂张开,和别人坐在一起不要横起胳膊。给别人东西时,对方站着,自己就不用跪着;对方坐着,自己又不宜站着给。
迎客之时,“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客。……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意思是凡与客人一起进屋内,每入一道门时都要让客人先进。
主客上台阶时都一级一并脚。上东阶的要先抬右脚,上西阶的要先抬左脚。如《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按剑历阶而上。”“历阶”就是一级一并脚。《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埽(扫)除(台阶)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见尊长时要“趋”,“遭先生于道,趋而进”,“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如《战国策·赵策》:“(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退”就是倒退着走,即却行,如《汉书·高帝纪下》:“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