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4期)——汉朝(下):击鼓说唱俑等文物(9)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4期)——汉朝(下):击鼓说唱俑等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舂米画像1955年 四川 彭山 县出土,完整而精细地刻画了脚踏碓的结构和操作景象。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外,汉代加工谷物先后出现了脚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脚踏碓在汉代应用普遍,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桓谭说其效率十倍于手工杵舂。 这块舂米画像砖让我们了解到了汉代舂米的全过程。画面上部是一座立在四根粗桩上的干栏式粮仓。左下部两人立在矮架上踏碓舂谷。右下部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飏风除糠。 收获的粮食一般都要经过去秕、脱壳、磨粉等加工程序。最古老的脱壳用具是木杵地臼,用手高举木杵捣碎谷物达到脱壳的效果,费力多而效率低。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碓,将用手举杵改为用脚踏杠杆以举碓,工效得到提高。因为是用脚踏,这种碓又被称为践碓。这块画像砖上的两个人使用的就是践碓。谷物被舂碓后,还须簸去糠秕以取得精米,最简单的是用簸箕,效率稍高的则是用扇车。
扇车的发明在 中国 古代科技发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16—17世纪,转动式簸谷机才被引进到西方世界。由于有一套完整的粮食加工程序,汉代人的饮食也相对讲究起来。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 湖南 沅陵 虎溪山清理了一座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墓地,意外地发现了大约三万字的竹简,其中的《美食方》有些类似现在的食谱大全,详细记载了做饭与菜肴的操作方法。其中有些标题称“为中粲饭方”、“为中黄饭方”、“为稻黍方”等,显然是根据米的粗精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24期)——汉朝(下):击鼓说唱俑等文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