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诱导和纵容童年的恶,是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5)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白丝带》:诱导和纵容童年的恶,是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


哈内克显然是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源于幼年生活,童年的遭遇、原生家庭的创伤,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难以抹除的阴影。这个主题在《钢琴教师》、《趣味游戏》等以往的作品中都有探讨。
《白丝带》中孩子们的恶从何而来呢?电影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指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人物和情节的设置,看出最大的原因是成年人的诱导、教育和纵容。影片中有两个象征性的人物:男爵、牧师,他们代表了贵族和宗教,是理性、秩序、权威的拥有者,在村庄的地位就如同上帝一样,他们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孩子的挑战就施加体罚。比如牧师一家,作为父亲的牧师是传统父权和神权的代表,他注重秩序大于道德,孩子们晚归会被施以体罚,而且全家都会挨饿,他用权威约束孩子们的行为。

《白丝带》:诱导和纵容童年的恶,是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


但是这种理念显然是带有矛盾性的:一方面,他们代表的社会上层倡导孩子们崇拜极端的理性,竭力压制不一致的声音。另一方面,他们又灌输精英主义,对弱者的暴力和欺凌故意视而不见。这种镇压与服从的逻辑深入植入孩子的脑中,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孩子们在施暴时毫无罪疚感的原因,也是德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的悲剧根源。正如哈内克所说:“任何理想主义走向极端,都会导致恐怖主义。”
可见,电影的野心不只是揭露个体暴力存在的根源,而是个体的暴力如何产生集体性和社会性,进而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的最重要天性是“利己”, 抢夺资源活下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当然就会不知不觉地损害他人。心理学家洛伦茨认为,暴力的来源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孩子自然也拥有这种天性和本能,当天性被压制,为反抗的本能创造了条件,这种源自心理压抑的暴力倾向,一旦养成心理快感而要戒除非常困难,同时这种暴力倾向还具有群体性传导的趋势,进而造成了全社会的破坏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