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不是最被高估的,就是最被低估的,你怎么看?(7)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据说为《DNA出错》填词的周耀辉曾问黎明,你知道我写的什么吗?黎明回复,知道。周耀辉又问,那你还唱?黎明又回,有什么关系?
张学友主打“唱功”,刘德华主打“亲民”,郭富城主打“跳舞”,黎明选择了“时尚”。1996年开始,“四大天王”的市场格局终于明确下来。(实际上,假如郭富城强化舞曲风格,原本有可能与黎明重合,但1996开始,郭富城在专辑上削弱了“舞曲”特色,追求做一个“实力派”,音乐上个性开始变得模糊,反而是黎明不断强化舞曲特色,最终成为“电音先驱”)
喜欢不按常理出牌的雷颂德有两大“宝贝”,一是吉他,一是电音。
香港乐坛的原创潮最早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当时以达明一派、太极乐队和Beyond为代表的本土乐队兴起,带动了一批本地创作新锐冒尖。
作曲的有刘诺生、林慕德、黄尚伟,作词的有林夕、刘卓辉和陈少琪。这拨人,加上太极乐队的键盘手唐奕聪、留学归来的C.Y.Kong和黄霑力捧的得意门生雷颂德等,构成了1994年港乐“原创潮”的主力。而这批本土音乐人,也正好赶上了香港唱片业最好的时代,因为唱片销量长红,“钱”景一片光明,所以唱片公司也敢于放手启用年轻创作人。
多年前,我采访陈少琪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您觉得哪个时代的香港乐坛更好?”陈少琪的回答是,“如果从创作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九十年代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销售量和自由度呈正比。”
此外,香港“商业二台”(叱咤903)在1995年推动所谓“原创歌运动”,完全不播放“翻唱歌曲”,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土原创音乐的发展。(不过黄霑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是揠苗助长,详见黄霑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1991年的林海峰和葛民辉,两人1988年开始在“叱咤903”主持节目,以“软硬天师”著称,1990年代初,黄伟文加入“叱咤903”。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香港乐坛(图片来自音乐图鉴,MusicBus出版)
不管怎么样,从1994年-1995年起,雷颂德等年轻音乐人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作为黄霑的得意门生,雷颂德借由电影配乐入行,在《青蛇》、《六指琴魔》和《东成西就》等影片的配乐中崭露头角,后来经人引荐,认识了时任华纳高层的黄柏高,开始做唱片。

天王不是最被高估的,就是最被低估的,你怎么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