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和现代人的焦虑《呐喊》(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933)
虽然蒙克的个人生活听上去很惨,他在事业上的运气其实一直很好。父亲本来想让蒙克当个工程师的,但是因为他常常生病,缺了太多课,17岁的时候只好从工程技术学校退学,转而去学画画,这也正好遂了他的心愿。
蒙克20岁出头就多次得到奖学金去巴黎游学,29岁就受到柏林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在德国多个城市办了一次个人巡回展览。这次展览激起很大争议,一度被迫关闭,但这对他的名气反而更有好处。从30岁开始,蒙克就已经是知名画家,不缺钱也不缺订单,每年都在欧洲各大都会办展或者在欧洲各地疗养。
蒙克虽然看上去又颓又丧又虚弱,但是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追求什么抗拒什么。他并不怀疑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无论是刚刚踏上绘画这条路的20岁,还是其作品被纳粹定性为“伤风败俗”的“颓废艺术品”,并和纳粹互相鄙视的70岁。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他出生在1863年的双十二。就在这一年5月,马奈在落选沙龙展出了《草地上的午餐》,11月波德莱尔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艺术评论《现代生活的画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爱德华·蒙克和现代人的焦虑《呐喊》


《草地上的午餐》,爱德华·马奈,1862-1863年
当然这都发生在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
蒙克出生在挪威奥斯陆周边,那个时代的奥斯陆是一个穷乡僻壤,人口只有四万人,文化上对德国和丹麦亦步亦趋,保守落后又封闭。直到在19世纪80年代,极端的清教主义仍是这里的主流(这在欧洲其它地方差不多已经过气了),这也是青年时代的蒙克反抗的对象。
当时统治挪威艺术圈的同样是保守派艺术协会—奥斯陆艺术学会(1836年成立),他们纲领和法国的学院派类似,不过根基远没有法国学院派那么深。保守派统治的主流画家们反复描绘着通俗历史,理想化的风景和田园牧歌,描绘真实的生活的作品则被绝对禁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