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防汛二等功奖状,记载了武汉的胜利(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当时,新中国成立仅5年,武汉百废待兴,堤防多为民国甚至清朝时修建,有的堤段还在战争时期改建成了碉堡和坑道,面对洪水随时有决堤的危险。
全国的目光都聚焦在武汉抗洪前线。从全国各地抽调前往武汉抗洪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潜水员、电力技师和有防汛经验的民间专家共23125人,武汉收到来自全国援助的抽水机273部,麻袋、草袋800多万条,草席80多万张,各种工具、绳缆、铁锚、煤炭、粮食、副食、药品等物资不计其数。
挖土挖平一座山
抗洪需要大量的土包。武汉市周边三十公里内的汉阳的赫山、梅子山(现成为武汉城区);汉口的祁家山、陈家山(现武汉市东西湖区);武昌的梅家山、姚家岭、何家垅、纸坊等荒地全部变成了采土场,连远在黄陂滠口、祁家湾的武汉长江大桥取土工地也加入采土大军,日夜不停的为堤防工程挖掘土方。
这其中,武汉西北的陈家山被采土大军整体削平,此后改名为陈家坪(现名陈家台)。
我们之前在《“武汉文保第一人”蓝蔚逝世》一文中提到,盘龙城遗址就是在这次抗洪工程中,因挖土而重见天日,算是个意外之喜。
这些挖出来的土要变成土包,还需要麻袋。当时,全国年产麻袋500万条,中央动用了储备物资,一共给武汉调来540万条麻袋。
到八月份,堤防工程更加紧张,由于江水暴涨,很多道路被淹没,土方无法运出。武汉市防汛指挥部组织空军战士、装卸工人以及各企业青壮年职工5000余人,配备11部挖土机,在市区内的解放公园和王家墩机场内紧急挖掘土方,就近供应沿江一线。
流传多年的“上堤”
也就是从1954年开始,“上堤”成为了在当时以及后来各次抗洪中,屡屡出现的一个词。所谓“上堤”指的是在武汉长江、汉江、襄河等河道的堤防上,执行驻守、巡查、施工等任务。
在抗洪中,“上堤”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危机四伏的任务,一旦决堤,人瞬间就会被洪水卷走。从1954年到1998年,这项任务的危险性从未改变。笔者有位同事,曾亲历过1998年的上堤抗洪。据她回忆,在青山堤段出现巨大管涌时,她明显感到自己脚下的堤坝已经开始震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