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防汛二等功奖状,记载了武汉的胜利(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1954年,有28万多武汉人义无反顾地扛起铁锹,背着箩筐奔上堤岸,吃住都在堤坝上。他们来自武汉市的各行各业,约占当时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
当时的汉口江滩没有防浪林,长江巨浪直接撞击防水墙。为化解水势,抗洪者在汉口和武昌的江滩上,用5.3万立方米的木料和260多万米的蔑缆,建起一列长达125华里的防浪木排,用6200多个大铁锚抛在水下固定。当年洪水过后,武汉在江边开始种植防浪林。
从硚口至集家嘴一带,水情尤其危险。汉正街有的地段街道中间就是堤顶,堤里堤外全是民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防汛人员仅用10天时间,在这一段的陆地上筑起了一道29.5米高,长3340米的新堤,成为保障市区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硚口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随着水位上涨、江水倒灌,汉正街多条暗沟坍塌。14日上午10时,利济路口汉正街746号门前,瞬间堤身下塌,宽约1米,长约9米。当天下午查出堤下下水道塌毁约3米。据亲历者回忆,很多人自愿站出来,先是把支管挖开,一个接一个,把黄土装好后去堵塞进水源。严密封死水管后,大堤才得以修复。
在7月下旬,长江、汉江出现第三次洪峰,同时伴有8、9级的大风,武汉堤防全线吃紧,无数防汛人员直接跃入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人墙抵御风浪。
人民生活有保障
当时,有不少武汉人经历1931年的那次特大洪水,对当时洪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惨痛破坏记忆犹新。但在1954年,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水灾期间,武汉市的医院、邮局、供销社、银行都正常营业,保证物资供应,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其中,武汉市供销社系统还大规模收购周边农副产品,把受灾农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除收购生猪、鸡鸭、鲜鱼、大蒜、鸡蛋、烟叶等农产品外,供销社工作人员还划着船进灾区,连破棉絮、废纸、碎玻璃等平时没人要的东西都收,同时送进去生活必需品,帮助灾民解决生活困难。
当时由于内涝,航空路地区被大水淹没了三层楼之高,汉口电厂被迫停机,汉口市区全部断电。中央下令,让正在山西榆次发电的我国唯一一个列车电站火速赶往武汉,支援抗洪抢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