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711年的那场惊天大骗局,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引言:
英格兰银行为政府和公民提供资金,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除税收外,政府的其他收入主要来源于扩张和贸易。海外贸易公司为谋取财富增添了一抹冒险主义色彩,但若和债务管理问题联系起来,结果可就没那么令人振奋了。英格兰银行为投资者制定的利率最后降至5%,但并没有被英国举国上下接纳,这时就需要另建一个机构来为战争筹资。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了。新机构获得了以皇室名义在南太平洋扩展的独家特许权,但在创办的头六年并未到过海外。到了1720年,有人提出了将所有的国家债务聚到一个屋檐下的想法。
南海公司向国会提出,自己愿意认购3000万英镑的国债,作为回报,国家必须一次性支付一笔钱,并以每年5%的利率为剩下部分支付利息。英格兰银行自然不高兴自己在这件事上被抢了风头,于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惜被拒绝了。
不久,国会通过并接受了南海公司的建议,于是,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以迅雷之势从125英镑上涨到了2000英镑,六个月内平均涨幅超过500%,最高涨幅达到了1400%!在当时,收取高额回报已经渐渐普遍,而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十恶不赦了。

英国:1711年的那场惊天大骗局,到底发生了什么?


换言之,依靠投机获取高收益不再专属于从事风险经营的商人们了。这也滋生了奢靡之风,不少作风堕落的英国绅士为了维系奢华的生活,常常债台高筑,而南海股票的发售使得他们有了新的捞钱渠道,而且不用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在南海公司的带动下,整个英国的股份公司都成了投机对象,人们不顾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状况,疯狂地购买股票,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连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这个旋涡。
1720年5月,牛顿买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并在早期的上涨阶段及时卖出了,获利5000英镑。但后来,他又重新买入,最后亏损了2万英镑。事后,他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人们如此疯狂。”泡沫发展到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名称以及其标志一度成为最时尚的装饰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