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之屋《爱的小屋》第二季精彩放送:边界感培养大有章法(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有边界感的孩子,会明白真正爱他的人,不会因为拒绝就否定他,他会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能更清楚地自我认知,形成自己的原则和标准;能培养自律,行为有所规范;能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更从容地参与人际社交。
那么,如何建立孩子的边界感?汪艳霞老师指出以下几点:第一,养育避免过度付出,杜绝包办、随叫随到、无条件满足等;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他的感受、情绪、想法、决定等;第三,在对的年龄立规矩:2-8岁;第四,家长统一,避免双标,明确决策人。
在节目中,汪艳霞老师还要大家3招轻松化解孩子的无理要求。首先,共情。认同孩子的情绪,他想要、他喜欢、他因为没得到而感到难过的、他觉得不公平......可以采取“反射式倾听”,重复孩子的话,孩子当下的需求,“你感到……/你想……/你希望……”。也可以用上“嗯、哦、是的、对啊”之类的语气词,“妈妈知道”、“我懂的”、“确实”、“明白的”等等简单的回应,和孩子共情。当家长全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的沟通,就会变得顺畅。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和沟通,才是正确地表达情绪的方式,而非一味胡闹。
其次,坚定表态。爱,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我爱你,但我不能答应你。在“行”与“不行”这件事上,家长的表达要注重技巧,而且态度需要明确而坚定。不行一定是有原因的,对于幼龄孩子,不建议直接说“不”,而是应该采取启发式提问、循循善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把原因和事实呈述清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直接拒绝。前提是和他沟通,形成双方认可的“家庭公约”,然后就可以通过强调公约,来约束孩子,而不是家长单方面做出规定。
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家长可以就孩子的无理要求,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最好的是能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个解决方案。当他的感受和情绪被接纳之后,达到共情之后,孩子是非常欢迎友好的讨论。家长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引导他们说出想法和办法,哪怕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也能不断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如果孩子就是不给解决方案,一直哭闹可怎么办?回到第一步,继续共情,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情绪,是伤心、或难过、委屈、或愤怒,辨明之后,再去共情,沟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